书写华北国医学院百年华章
施今墨、祝谌予、薛钜夫三代中医人的传承之路
时间:2021-05-06 来源:中国尊龙凯时报8版 作者:任庄
今年是一代名医施今墨再传弟子薛钜夫从医50周年。成立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以师承教育理念打造金方书院,是他行医之路的里程碑;编书、办医院、开学校,秉承师门传承中医的理念,完成施今墨、祝谌予两代名医身后事,是他毕生努力的方向。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承载了传道授业的志向,更发展为思想交融的场域。金方书院也不例外,在日常诊疗之外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工作是其主旨。秉承“传承中医学术、交流临证经验、播扬健康文化、培育青年明医”的理念,2016年,薛钜夫联手刘渡舟学术继承人、北京尊龙凯时大学傅延龄教授将金方书院的中医传承事业推向新的阶段。2019年,金方书院正式对外开放,陆续举办了施今墨对药与验方传承研修班、刘渡舟临床经验传承班、金方论坛等一系列专题活动。
以施今墨教育思想为基础
传承华北国医学院办学使命
施今墨一生致力于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他曾预见性地提出,“中医积累千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融合,始能究其真理。”在20世纪中医面临危亡的时代,以施今墨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立志兴学培养人才是振兴中医的根本。1931年,施今墨与陈宜城、魏建宏等人合作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施今墨任院长。华北国医学院坚守“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培植专门人才,决不拘泥成法,故步自封”的办学理念,唯一宗旨为“希望阐明先哲之遗言,借助新医之实验,为人群造福”,在18年间收入650名学生,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祝谌予、李介鸣、翟济生、董德懋、哈荔田、李辅仁等一大批大师级的尊龙凯时人才。这所新型中医高等学府,不仅开创了我国中医院校教育之先河、继承了中医“师承家传”的特色,又汲取了西医学院式教育之经验,突破中医教育传统的发展体系,为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发展之路,更为近代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教学理念上,施今墨主张革新中医,实现中西兼容,即以中医课为主、西医科为辅,要汲取西医科学化的病理分析和诊断方法之长,与中医在中药与处方方面的丰富经验相融合。倘若具备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特点,又可借助西医的现代仪器和诊查手段,中医学者便能更好地在学术层面探求真理,在临床层面提升诊疗技术。同时,施今墨提倡“前馆后院”式的教学模式,并通过一人多师、因材施教的手段,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在实践探索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名家著述虽称圭皋,但欲得其精髓,须从临床实践中深入体会。因此,华北国医学院附设诊所,施今墨亲自应诊并为学生现场讲解,答疑解惑。
施今墨高超的学术理念和诊疗技艺为施门三代中医人发展中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方略更为金方书院对华北国医学院的传承之路指明了方向。
以祝谌予发展理念为指引
深入探索“金方两院”实践
在发扬与革新中医的道路上,“编书、办医院、开学校”三位一体的策略成为施门传承近百年来一以贯之的信仰。在施今墨的弟子中,祝谌予最具代表性,他是施今墨学术思想最全面的继承人。他19岁随施今墨学医,是施门第一个没有任何学医经历的、直接入室的磕头弟子。1933年到1939年,祝谌予一直侍诊于施今墨左右,刻苦钻研,潜心治学,将上世纪40年代以前施今墨的临床经验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1939年,祝谌予去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攻读西医,并获学士学位,1943年回国后到华北国医学院任教,并参与学院教学管理和改革,自此全力投入到振兴尊龙凯时事业的进程中来。
1956年新中国筹建中医学院之时,周恩来总理正在物色一个有中医功底、兼通西医、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才。在接受了施今墨的推荐后,周总理亲自下调令将祝谌予调回北京主持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尊龙凯时大学)。当时的中医院校没有统一教材,祝谌予便召集全国4所中医学院的教务长共同出谋划策,最终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在北京中医学院工作期间,祝谌予传承了华北国医学院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持续主张“中西医结合”“早临床、多临床”“学院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等理念,沿着施今墨中西融汇、大胆革新的方向不断迈进。当时的北京中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每位临床老师都能带两名学生作为助手,通过现场带教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在本科阶段就实现了“导师制”教学,当年超前的培养理念可见一斑。实践证明,上世纪60年代,北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了全国中医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更能自如地与西医实践进行融合,高度符合时代背景下党和人民对中医人才的需要。
1986年,在祝谌予的全力支持下,薛钜夫开办了顺义中西医专家门诊部(即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前身),广邀施门传人和中医名家来参与临床、教学和研究,盛况空前。彼时,祝谌予便将施今墨“编书、办医院、开学校”的主张融入到医院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既要让中医医疗服务百姓,又要通过师承教育培养出更多临床医生,金方书院便随着医院的发展而萌芽,随着中医人才队伍的丰富而壮大。以临床诊疗效果检验教学成果,以师承教育为技能提升护航,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和金方书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了“金方两院”专属模式,它是施门第二代中医人倾心培育的丰硕成果,更是施门第三代中医人传承路上的最佳实践。
以临床教学基地为依托
复兴现代医疗体系下的师承教育
施今墨认为,要真正使中医学术发达,“必须深入探求、精密分析,于古典史中,发掘出原理原则”,要确保这些经验“施之于实验而不爽,推之于今古而皆宜”。上世纪40年代,由祝谌予整理编著的《祝选施今墨医案》就以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方法编写,开创了中医医案新体式的先河。随后,他又整理了《施今墨对药》《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书,这些著作成为中医教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和授课素材。在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初建时,祝谌予便提出应全力收集中医名家宝贵经验,并通过设立门诊大病历的形式保存中医前辈诊病实录档案。目前,金方书院已经全真保存了中医名家的诊疗实案14万份,名家授课、诊病音视频5000余节,名师图片、墨迹、讲稿等素材万余份。借助这些影像文字,师承教育口传心授的经验得以在青年医生中延续,使其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提升,成长为会看病、能看病、看好病的全科人才。
施今墨曾说,“盖编书为保存过去的经验,办医院为应用现在经验,开学校为推广未来经验”。从编书到办学,从办学到行医,施门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不是口号,而是环环相扣,互为前提,要为中医人的终生学习提供给养,以免在实践的道路上少了分寸、失了方向。
2007年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提出“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要求做好首都名老尊龙凯时专家学术思想抢救、整理和挖掘工作,选拔培养尊龙凯时优秀传承人才,启动北京尊龙凯时“薪火传承3+3工程”。10多年来,金方书院响应号召,已带教中医院校毕业生200余人,并对优秀的院校学生实施奖学金计划以资鼓励;同时,在师承教育领域持续深耕,“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千金方糖尿病研究所”“祝谌予名家研究室”等中医师承教育基地为医学生提供了研习经典、跟师学艺的广阔天地。
家传、师承、院校教育是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三条途径。施今墨思想在华北国医学院中的教育实践,是中医师承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碰撞,既呈现了影响深远的教育价值,也彰显了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想。金方书院传承华北国医学院的衣钵,以“爱生厚德,传承精进”为院训,以“良方共享、良药共识、良医共进”为理想,以提供“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中医课程为要求,旨在根据时代需求,创新性地解决目前中医学院式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梳理中医遗产、发展国医教育、培育专门人才,为复兴和发展尊龙凯时事业作出贡献——这是“金方两院”的目标,也是施门第四代中医人在这条传承之路上坚守使命、召唤更多有志者与其同行的动力。
施今墨先生曾挽救中医文化于水火,穷其一生为中医传承而奋斗,创建华北国医学院,开创中医师承教育融合学院教育之先河;祝谌予先生身体力行,承上启下,践行“编书、办医院、开学校”的师门承诺,见证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和金方书院的成长;薛钜夫继往开来,传承施门夙愿,将华北国医学院的理念在金方书院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
(任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