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國家骨干通訊網絡系統,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現有的各類文化信息資源,擴大網上中華文化信息資源的存儲、傳播和利用,實現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聯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實現優秀文化信息通過網絡為大眾服務的目標。
(一)網絡框架
實現網絡聯網的"135"計劃,即實現1個國家中心、30個以上省級分中心和5000個以上縣、鄉、街道和社區基層網點的聯網。
在建設國家中心的基礎上,建設30個以上省級分中心或專業分中心;借助國家骨干通訊網,在分中心的周圍搭建起一個包括全國5000個以上的縣、鄉、街道和社區圖書館或文化館、文化站的聯網系統,實現數字文化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與利用。
(二)資源框架
1.完成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研究等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
聯合全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院團、科研機構等,有計劃的對原有數據整合及新數據制作,建成上述機構的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搭建起一個公益性的元數據交換平臺,在充分揭示這些機構文化信息資源收藏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全國的數字資源調度與指向系統,為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開展網上服務奠定基礎。
2.完成以"百萬冊(件)文獻共建"與"四個一優秀作品"為核心的數字資源建設,即完成100萬冊(件)文獻、1000臺優秀地方劇目、1000部優秀音樂作品、1000部優秀美術作品、1000件珍貴文物的數字化,并提供網上服務。
數字資源建設是"共享工程"的核心內容,要根據社會需求,通過已有數字資源的整合與采購、新建各類資源庫、網上信息的抓取與加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建設包括文化法規、圖書、音樂、美術、戲劇、戲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藝術教育、文化市場、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全國知名藝術家等信息的全方位文化數字資源庫,力爭在"十五"期間實現資源庫總量達5TB。
3.整合貼近大眾生活的社會文化信息資源。
數字資源建設除包括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外,還要建設一批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的社會文化資源,圍繞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播先進文化。社會文化信息資源包括科普知識、法律常識、生活禮儀、農業科技、衛生保健以及百科知識等資源庫
4.建設支持文化信息資源共建的基礎信息資源。
為避免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共享工程"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資源集中進行建設,形成基礎信息資源庫提供有關的資源建設單位共同使用。
通過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建立網上文化信息資源導航系統;利用由國家中心、省級分中心以及基層中心組成的網絡開展服務。
通過在各級中心之間建立交換和通信機制,在各中心之間實現信息的高速共享,從而充分發揮各級中心的服務職能,滿足基層群眾對于科普、教育、文藝等多方面的資源需求。同時利用文化信息資源聯合目錄和各級中心的信息導航功能,建立網上資源導航系統,促進科技、教育、農業等已有的專業網絡信息資源的傳播,并開展網上參考咨詢工作。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國家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中國的西部與東部、鄉村與城市之間已經架構起四通八達的信息通道,人們的交流與溝通已經可以跨越時空瞬間完成。但是,在我國的基層村鎮,知識的貧乏導致的貧困仍隨處可見。如何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豐富、充實的精神食糧,就成為我們在進入新世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國家重點工程,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列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由國家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的一項專為解決基層群眾看書難、看電影難、了解新技術難的公共信息服務工程。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將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各種類型的文化信息資源精華以及貼近大眾生活的現代社會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與整合,建成互聯網上的中華文化信息中心和網絡中心,并通過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部分地(市)、縣(市)以及部分鄉鎮、街道(社區)的文化信息資源網絡傳輸系統,將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傳送到基層群眾面前,以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科技興農。它開辟了一個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嶄新的文化傳播渠道。
它開辟了一個不受地域、時空限制的嶄新的文化傳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