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艾克卡》第32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艾克卡的计划很简单,首先,他要在每年的国防预算上削减5%的经费,这样可以省下150亿美元,而且不会影响到武器制造的计划.然后把民主党叫来跟他们说:"好了,我要你们同样地削减150亿的社会计划经费,这是在过去40年你们所投入的."接下来就是最难的部分了.
因为他们删减了300亿美元的经费,所以他们得从税收中补回.首先,他们要提高150亿美元的进口石油附加税,使石油输出国能维持他们34元一桶的油价.其次,在汽油卖出时加1角5的税,这样又可增加150亿美元的收入.即使加上了这些税,美国的石油和汽油还是比阿拉伯产油世界以外的国家要便宜.这样除了可以增加年收入外,还可造成一种能源政策,下次当石油输出组织再罢工时,他们就有所准备应付了.这4个150亿加在一起,每年就可删减600亿的赤字.这个计划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每个人都做相同的牺牲,无论是共和党、民主党、商业界和劳工们.
艾克卡提出这个计划后,他就去华尔街问他所认识的每一个公司主管说:"假如总统在电视上宣布要删减一半的联邦赤字,那会怎么样?"他们都认为,这个宣布将会带来他们历史上最大的投资.这也会恢复他们国家的信用.不用说,美国政府并没有这么做.但也并不是没有人在关心.成千上万的《新闻周刊》读者写信告诉艾克卡,他们喜欢他的计划.艾克卡甚至接到白宫打来的电话,要他去见总统.当他走进椭圆形的办公室时,里根总统拿着《新闻周刊》欢迎他,并说:"李,我喜欢你在这上面所写的,而且我也在担心这赤字.但是我们民意测验专家理查·握斯告诉我说,汽油加税是最不受欢迎的事."艾克卡心想:难道我们的国家是靠民意测验来治理的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领袖?
总统要谈有关国防预算,"卡特执政时,我们的国防预算太少,我们必须花多一点钱来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你不了解这整个情况."艾克卡回答:"这是实话,我是一点都不懂,而我也不想冒犯.但是国防预算已超过3000亿了.我是个商人,我可以删减5%的经费,但你却不知道我已做了.事实上,我一生都在这么做."
在1982年8月,美国政府没有削减赤字,到1984年春天,他们的赤字已超过2000亿了.而他们仍然在绞扭自己的双手而不知所措.说来令人难以置信,预算赤字不过是冰山上的一小点,假如任何一个人对他们已经失去的一些强大经费优势还感到怀疑,不妨考虑考虑下面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一个能生产华特·克莱斯勒、阿佛列德·思隆和最初的亨利·福特等车的国家,在制造和销售汽车竞争上有如此多的困难?
为什么安德鲁·卡内基的国家,在钢铁的竞争上有这么多的困难?
为什么汤姆士·爱迪生的国家必须进口大部分的留声机、收音机、电视、录像机和其他消费性的电子产品?
为什么约翰·洛克菲勒的国家有石油的问题?
为什么艾里·威特尼的国家必须进口那么多的机械工具?
为什么罗伯·富尔敦和莱特兄弟的国家在交通运输设备上,面临了这么多的竞争强敌?曾经被世界上羡慕和希望的工具机器,现在变成什么了?
在过去的40年中,美国是如何设法去拆除民主制度的兵工厂而将松懈危急的经济调整过来?
他们失去领袖不是一夜之间的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几十年平稳的日子里,他们的力量慢慢开始腐蚀,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美国也从没有比这过去的10年暴露出这么多的弱点.
第一,一天早上他们醒来后,发觉一个所谓石油输出国的组织能有办法叫他们屈服.十多年后,他们仍没有真正的计划来应付这随时会发生的经济危机.
第二,在自由贸易的名义下,他们坐视日本制度掠夺自己的工业和技术的基地,在由结合他们文化的技巧和效率以及不平等的经济利益方面,日本显示他们有掠夺美国市场的能力.
在华盛顿,自由放任经济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他们也喜欢它.在东京,他们更喜欢.现在日本人来了,他们看到了,他们也在征服,而他们对日本的依赖却还会继续下去,直到他们对日本人建立一些实际的限制.
第三,苏联全面性的核子能力已赶上了他们.美国已经不再有决定的军事优势了,他们现在要订立一个计划来再次赢得这个优势.但国家议程的支配一向是完整的,这不禁令人怀疑这些新武器究竟要保护什么.没有一个强大的、有生命力的工业基础组织,而只是一个发射导弹的国家,被一片空的工厂,失业的工人和衰败的城市所包围着,这种政策实在不为明智.
最后,美国失去了真正力量的来源和优势.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来自于投资生产和货物的消费,然而美国却成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国家.因此,他们的大公司花大量的钱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这些资金到哪里去了呢?去建新的工厂?新的生产设备?还是产品的革新?有部分是,但是不多.大多数的钱都到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去了.而银行把这些钱又借给了像波兰、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家.而他们对美国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当这些国家破产了,银行收不回钱就像狼一样的哭叫.他们能做到克莱斯勒、国际哈维斯特和房屋工业所不能做到的事,他们可以说服联邦储备委员会放松紧缩的货币.每一个月都有些新的金融办法产生,目的在吸收消费者购买力和富裕房屋经纪业.就美国目前的减价与优待的行动,只能说,在历史上从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却只产生这么少的价值这种情形.他们雇用员工最大的工业是汽车、钢铁、电子、航空和纺织.
如果要挽救数百万人的工作,他们就必须保留这些工业.而这些人制造的服务业和高科技工业的市场,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国家利益.因此,在没有重钢铁、机械工具和汽车工业的情况下,美国还真的能够保持他们的防御系统吗?
没有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也就无法保证国家的安全.人们也不会有什么高价的工作,如果没有每小时10至15美元的工业工作,整个的国民经济会减弱,也没有中产阶级了.所以,除非美国人的行动快,否则,他们到2000年时将会失去钢铁和汽车业,更坏的是,他们甚至将会丧失同日本争斗的能力.
1轻工业与重工业
有些人似乎认为这个挫败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认为美国应该放弃自己的基础工业而赶紧致力于高科技的工业发展上.但是独有高科技工业并不能救美国,它之所以对他们重要,很明显的是因为有许多工业是他的顾客.特别是汽车工业,他们全都是采用自动化、机械化,他们有比任何人都多的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设备.他们用电脑来省油,清除放射物,使得自己在制造方法上更明确,品质也更优良.电脑工业除国防以外的3大客户是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没有底特律就没有硅谷,如果要造硅片,首先得要有人来使用,他们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现在所造的每部车都和电脑沾边.如果汽车工业倒闭,那钢铁和橡胶业也就完了,同样,电脑工业也要因失去使用者而关闭.然后,在这个国家里,每7个工作机会就会少一个了.那样,美国便变成了一个卖汉堡包和硅片的国家.高科技工业对他们的经济前途很重要,即便如此,高科技工业不会像他们今天的基础工业雇用那么多人,这是他们应该从纺织工业的崩溃所吸取的教训.从1957年到1975年中,在新英格兰有67.4万个纺织员工被解雇.虽然在这一带是以高科技工业著名,但这些被解雇的工人中只有1.8万人,约占总人数的30%,在电脑工业中找到了工作.几乎有5倍的人以较低的工资在零售店和服务业中工作.换句话说,如果在麻省的纺织工厂失去工作,就有5倍的机会到麦当劳或凯·马特超级市场去工作.而不可能要一个在底特律或匹兹堡或纽渥克工作的40岁工人,给他一个白领阶级的工作,要他去硅谷做电脑工作.所以这个方法并不是在要牺牲美国基本工业来促进他们的高科技工业,而是要同时促进.是有这么一个丰富的领域来同时容纳他们,但他们也必须全国一致努力才能达到.他们的国家需要一个合理的工业政策.现在,"工业政策"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它就像在一个拥挤的戏院里喊"失火"一样,每个人听到都惊慌失措.难道他们不希望美国强大和健康吗?他们当然希望,但是他们没有任何计划地来达成,他们只是凭想像要使美国意外地强大.
空论家争论工业政策,自然会使自由企业制度结束.但他们优秀的自由企业制度包括了2000亿的赤字,一个失去控制的经费计划和一千亿的贸易赤字.实际上,商业中心不是总有效率的,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而这泵浦是需要他们给它打气的.这并不是说要在工业政策上挑出输家与赢家,而是他们的政府一再地证明了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这些.
如艾克卡所见的,工业政策意味着重建和恢复他们所谓的日落工业.老的工业正陷入困难之中,政府必须要采取行动来帮助美国工业面对外国竞争者的挑战和这个在变动中的世界.
几乎每一个人都羡慕日本,羡慕他们对未来有清醒的远见,羡慕在他们政府、银行和劳工之间的公司和由他们的力量所引导出的方法.但每逢有人建议美国应该接受他们的指导,这幻像就突然间转变成苏联和他们5年的计划.但美国政府的计划并不需要意味着社会主义,它需要的是一个实体的计划、方针必须结合所有的经济政策,而不是片断的.
除非他们放弃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计划都是攻击资本主义的荒谬观念,否则美国将不会有任何进展.由于这种恐惧心理作怪,以致他们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工业政策的已开发国家.
2工业政策的流弊
事实上,美国是有工业政策的,但是很糟糕.华盛顿当局没有人会承认,假如政府帮助工业就是违反了自由企业.华盛顿是一个津贴城市,每一种津贴结果变成一个工业政策.
在联邦贷款方面,艾克卡可以说是个专家.克莱斯勒并不是第一个,在他们之前,已经有4090亿的贷款支出,目前这数字已上升到5000亿,而且还在继续上升,这就是工业政策.然后,还有国防.艾森豪威尔在提到军事和工业复合时,曾警告过他们这一点.这个合并使他们一年的经费超过3000亿,这是他们这个国家惟一受保护的工业,也是法定上日本惟一不能和他们争夺的工业.这就是为什么当克莱斯勒卖坦克分部给通用公司时,有很多人不明白他们不卖汽车部门而保留可以稳赚6000美元而且受到保护的坦克部门.还有美国航空太空总署太空计划,那也是工业政策.而登陆月球是把美国的电脑工业带入了更高的境界.还有进出口银行以80%的资金来支持四家航空公司.但令人困扰的是他们从纳税人的钱中,借给了佛莱得·雷克公司9500万,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