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走出人格陷阱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哲学心理 > 走出人格陷阱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书籍名:《走出人格陷阱》    作者:武志红
推荐阅读:走出人格陷阱txt下载 走出人格陷阱笔趣阁 走出人格陷阱顶点 走出人格陷阱快眼 走出人格陷阱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走出人格陷阱》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儿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十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更好的玩具。

与给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三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会爬十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他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给年轻人的极简金融课 神经科医生有话要说 奇特的传染 阶层跃迁 社交电商运营全攻略 高级零工:如何将个人技能有效变现 微表情识人心理学 尬聊终结者 有灵则鸣 爆款文案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