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典学派的市场理论
《政治经济学原理》二、 古典学派的市场理论,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市场理论是由一位能力最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家让·巴·萨伊第一次在科学上提出的。他根本不善于深入钻研理论,总是浮在现象的表面。这个问题他之所以能提出来,是因为市场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极其简单而肤浅的,但要了解由这一思想引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并用这一思想的观点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事实,则是非常困难的。通常认为,富有阶级的奢侈生活,即所谓的非生产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必要的作用,能够维持产品的社会需求,创造市场。萨伊认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并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观点:“各种产品数量增长得越多,每种产品能找到的买主也就越多。” [3] 因为,要购买产品,就得先销售其他产品。商品最终只能与商品相交换,而货币只不过是交换行为的简单的媒介。一般的观点认为,如果没有非生产性消费,一部分商品就会缺少买主而找不到市场,商品就会过剩,社会也就出现供过于求。但难道事情果真如此吗?事实表明,一个人只要在生产产品,就证明他还有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要不他为什么还要进行生产呢?每个人从事生产,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每一种商品都包含着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每一种商品的市场都是依靠其他商品建立起来的。也有可能生产市场上不需要的商品(这时就应该改变社会生产的安排),但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所有商品的总供给超过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如果一种商品的供给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那就是说还有另一种商品供给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
这就是萨伊理论的实质所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萨伊的全部论据都是以简单商品经济,即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的小商品生产者经济这一假设为基础的。但是,这样的论据,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资本家生产的商品总是要多于他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资本家要积累资本就得节制消费。因此,可不可以说,资本积累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呢?
对资本积累的问题,李嘉图及其学派已进行过考察,并且解决了它。他们认为,资本积累不会引起商品的总供给超过商品的总需求,这是因为资本家积累资本是为了把它转化为工资。
因此,资本的积累不过是参与生产过程的工人对资本的消费。从这个观点来看,就完全可以明白,为什么资本积累不管进行得多么快,任何时候都不会引起社会生产超过社会消费,不会引起商品供过于求;在资本积累的情况下,社会消费量一点也没有下降,只不过是工人的消费由于资本家消费的缩减而增加。
Д. C.穆勒所描述的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这样的。这样一来,主张不可能出现普遍生产过剩的萨伊的市场理论,就在资本积累的学说中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结果,它不仅对简单商品经济,而且对资本主义经济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萨伊市场理论追随者提出的论据,可以归结为一点,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工人阶级收入的增加。但是,根据这个理论的观点,却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事实,首先无法理解十九世纪人民大众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反而趋于贫困化的事实。如果说资本的积累就是资本家的财富转化为工资,那么,资本积累得越快,转到工人阶级手里的国民财富就应该越多。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在十九世纪,资本积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根据李嘉图学派的理论,应该相应地有更多的国民财富转化为工资,因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可望得到极大的提高。可是,十九世纪前半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而且,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在资本积累最快的英国。这显然与李嘉图学派的学说是背道而驰的。
按照这个学说的观点来看,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特点,即工业危机的周期性,也是难以理解的。十九世纪初叶的几十年间,当工业危机还没有那么准确地重复发生的时候,还可以认为这些工业危机是由于商品流通的偶然混乱(如战争)造成的。但是,当发现英国每十年发生一次严重的工业危机,而且用尽一切办法来制止危机发生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有关危机的理论来解释现代经济制度下产生危机的规律性。古典学派的市场理论否认商品普遍生产过剩(这是每一次工业危机的特点),不仅不能说明工业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甚至有意否认存在工业危机。正是这种理论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弱点,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事实,这才促使经济学界另行创立了与之相对立的、而且迄今仍居于统治地位的市场理论。对这种市场理论作了充分阐述的,是西斯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