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中国哲学初步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其他书籍 > 中国哲学初步

第56章

书籍名:《中国哲学初步》    作者:李锦全、冯达文
推荐阅读:中国哲学初步txt下载 中国哲学初步笔趣阁 中国哲学初步顶点 中国哲学初步快眼 中国哲学初步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国哲学初步》第56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后20年他虽想寻求出世法,但最终还是无法逃避世俗的迫害,由此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不过,李贽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从他在社会上的遭遇来说,似乎无法解决;但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来说,却又可以统一. 如他教导汪本钶说:“丈夫生于天地间,太上出世为真佛,其次不失为功名之士. 若令当世无功,万世无名,

①《焚书》卷二《与弱侯》。

②《焚书》卷三《书黄安二上人手册》。

③《续焚书》卷五《不是好汉》。

-- 347

中国哲学初步143

养此狗命,在世何益?不如死矣.“

①这里出世为真佛还是入世为功名,在李贽看来是不矛盾的,人们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但不要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李贽对入世的儒家和出世的佛道,即三教的思想是兼收并蓄,但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经过消化后吸取其中的营养,再为我所用. 李贽思想中的精华,就是这样巧妙地经过综合利用而得来的.李贽称,对于儒学,虽然自幼就已熟读其经书,但不知“圣教”与孔子有何可尊之处,只是随人附和,如犬吠声. 他真正信奉儒学是从读王阳明书开始,因为王学讲“满街都是圣人”。李贽在答耿定向的一封信中,就引用王阳明这句话,接着讲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李贽这里将王学与佛教思想融为一体,主题是人人可以作圣,人人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同善,所以无需专学孔子. 这就打破了宋明道学家以儒家正统和圣人正脉自居的垄断地位. 李贽把作圣与成佛联结在一起,表明入世与世世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矛盾的统一. 这种思想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性思想的解放,二是宣扬众生地位的平等. 这是他给予时代的贡献,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李贽提出个性解放和众生平等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生知”说. 这种思想是来自儒家孟子和王学所讲的“良知”

,还有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提法,可以说是儒佛兼综的产物.李贽据此发挥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

②又说:“人但率性

①汪本钶:《哭李卓吾先师告文》。

②《焚书》卷一《答周西岩》。

-- 348

243中国哲学初步

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 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 是以虽庶人之贱,亦皆明明德于天下.”

①这里得出的结论是圣凡同性,贵贱一体. 据此,他要求进一步打破孔子的偶像和儒家经典的教条,声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②. 他还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而以“吾心之是非”

作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揭露那些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两面派,这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总的来说,李贽利用儒家和佛教中的共同思想,将人人可以作圣成佛变成接合点,以此作为批判封建世俗的武器.他提倡按自己“真心”行事,打破孔子圣人的权威和儒学教条的束缚. 他宣扬众生平等,否认男、女以至各阶层的人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李贽的“童心”说和“是非无定质”的观点,虽然在哲学上属于唯心论和相对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曲折地反映了反对专制君权、提倡个性解放的要求,带有民主启蒙的思想萌芽,是值得肯定的.

黄宗羲:“气本论”与“心本论”的混而为一

黄宗羲的哲学宇宙观,有两处地方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提

①《道古录》②《答耿中丞》

-- 349

中国哲学初步343

法. 一处说:

“盈天地间皆气也.其在人心,一气之流行,诚通诚复,自然分为喜怒哀乐. 仁义礼智之名,因此而起者也. ……盖离气无所谓理,离心无所谓性.”



“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这是说,整个天地间全是气,气流行于人心则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离开了气就没有理,离开了心就没有性. 另一处又说:

“盈天地皆心也. 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



这则是说,整个天地间都是心,心通过变化而形成不同的万物. 心没有本体,格物功夫所到之处即是本体,所以穷理是了解心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并不是认识不同的万物.从上面摘引的几段材料看,黄宗羲既说盈天地间皆气,无非一气,只有一气;又说盈天地皆心;那么这两处提法是否截然矛盾,能否说黄氏的哲学宇宙观具有矛盾的两重性?这是一个疑难而需要探讨的问题.天地间皆气还是皆心?从世界本原来说,这两种提法当然是矛盾的. 因为前者认为宇宙之间只有一气,由于气的运动变化,“阖辟升降之殊”而生成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而气是

①《明儒学案. 蕺山学案》②《太极图讲义》③《明儒学案. 自序》

-- 350

43中国哲学初步

一种物质性的实体,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气的物质性和实体性. 理只是气的变化的条理,是事物运动的规律. 这是坚持了宇宙的本原是一气充周的唯物主义观点. 至于后者则又说天地皆心,由于心体流行变化而生成万殊,理不在天地万物之间,而在于吾心. 黄氏还引万鹿园的话说:“盖吾心本来具足,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

①这种说法就是把宇宙移入人的心中,穷理就是“穷此心之万殊”

,这与佛教认为万物都是“识”

的变现的观点相近,即认为人要去认识的只是心所变现的万事万物之理,这就只能陷入唯心主义.那么黄宗羲为什么会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呢?看来他自己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他就曾说:

“夫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 理气如是,则心性亦如是,决无异也. 人受天之气以生,只有一心而已.……初非别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之中也”。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



这里黄宗羲认为在天为气、在人为心,他将天与人相比附,所以说心即是气,即精神和物质原是合一的. 由天人合一到心物合一,黄氏就是沿着这条思想理路,既讲盈天地间皆气,又讲盈天地皆心,把两者看成是并不矛盾的. 这就是黄氏宇宙

①《明儒学案. 浙中王门学案五》②《明儒学案. 诸儒学案中一》③《孟子师说》卷二.

-- 351

中国哲学初步543

观所表现出的心物两重性思想.按照黄宗羲的观点,世界既统一于气,又统一于心,故此,他对穷理作了这样的解释:

“盈天地间皆心也.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 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为此理悬空于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乎义外乎?则万殊不能归一. 夫苟功夫著到不离此心,则万殊总为一致.”



这里黄宗羲提出的根据,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天地万物之理就在吾心之中.他反对有超出天地万物的悬空之理,即反对程朱一派理在气先或理生气的观点,这是对的;但他把物之理说成就是心之理,格物就是格吾心之物,将心与物相沟通,并融合为一. 这样一来,所谓心即气,绕了一度弯子,终于变成心即理.“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这种论调,和陆王心学就无甚差别了.不过黄宗羲提出的心物两重性的宇宙观,毕竟有不同于陆王心学的思想特点. 他虽然讲“盈天地皆心”

,却又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王守仁讲过“无善无恶心之体”

,还说“利根之人”能够“一悟本体,即是功夫”

②.而黄宗羲对此提出质询说:“若心体果是无善无恶,则有善有恶之意,又从何处来?知善知恶之知,又从何处来?为善去

①《明儒学案(改本)。序》②《王文成公全书. 传习录》下.

-- 352

643中国哲学初步

恶之功,又从何处起?无乃语语断流绝港乎?“

①黄宗羲反对有个无善无恶的绝对心本体,也反对有一悟本体的功夫,认为这种观点前后矛盾,毫无根据. 他主张“心以意为体,意以知为体,知以物为体.”又说:“格有通之义,证得此体分明,则四气之流行,诚通诚复,不失其序,依然造化,谓之格物”

②. 即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以意向为根据,而意向以知识为根据,知识以客观事物为根据. 格物就是要做到客观事物与吾心之物相沟通,能达到这步工夫,才算是证得本体. 所以他主张为学工夫就是“知善知恶”

、“为善去恶”

,反对把心说成是无善无恶的绝对虚寂的本体,这就具有不同于阳明心学的思想特点了.黄宗羲提出“工夫所至,即是本体”还有一个特点,即把心本体说成是随工夫而形成的过程. 既然心体是一本而万殊,穷理就是穷此心之万殊,所以工夫的表现,“其途亦不得不殊”

,他批评“今之君子”

,“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

,这就承认认识真理可以有不同途径.据此他肯定,“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 ……于是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

③. 这里他承认“殊途百虑之学”

,可以成家,相反“欲出一途”的人,会走入绝地. 可见黄宗羲讲的工夫所致,有提倡独立思考、承认百家争鸣的用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因素.

①《明儒学案. 姚江学案》②《南雷文定前集》卷四,《答万充宗论格物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刀斩 管理员的异界生活 硬壳 灵魂催眠师 带着军队玩穿越 宝黛情长 我的相公是诱受 手术医生 思想录 血魔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