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新宋-十字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古典文学 > 新宋-十字

第28章

书籍名:《新宋-十字》    作者:阿越
推荐阅读:新宋-十字txt下载 新宋-十字笔趣阁 新宋-十字顶点 新宋-十字快眼 新宋-十字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宋-十字》第28章,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只是传闻中,沉括似乎被王安石相中,也不知道他还能帮石越多久。

时间很快地进入十一月,一股反对青苗法的潮流,从地方袭向京师,短暂的平静立时被打破了。

受到石越「盲人摸象」比喻的启发,被贬到地方去的旧党,异口同声上表,说自己所在的地方不适合推行青苗法;而朝中的一些保守派大臣,则推波助澜,趁机要求全面废除青苗法。

派出去监督新法执行情况的四十多个提举官,则因为地方官吏不肯积极执行青苗法,和地方官员互相攻讦,打官司的文书在政事堂堆积如山。

政事堂名义上虽有一相三参,但实际上,陈升之遭逢丁忧,韩绛在陕西军中,所有朝政由两个参知政事主持。

心里反对新法的冯京,乐得看笑话,天天只是闷头写节略报给皇帝,也不提处置意见,直把正踌躇着准备废除更戍法,推行置将法、保甲法,全面改革宋朝军事体制的王安石累得半死。

面对这种情况,赵顼为了表明立场,断然遣使者往陕西军中,拜韩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首相〉;拜王安石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次相〉;同时以翰林学士王圭为参知政事〈注十五〉。

不久,又以王雱为天章阁侍讲,借着对王家的恩宠,向天下显示他坚持推行新法的决心。

然而表面上的决心,和赵顼内心深处的想法,并不是全然相同。

年轻的皇帝在内心中,对青苗法实在有太多的怀疑─从韩琦上书说青苗法竟然在城市中推行,到无数大臣不断上书反对,再到集英殿的风波,还有石越那盲人摸象的比喻……

如此种种,他无法不怀疑青苗法,是否真的效果有那么好。

但是他也能看到,青苗法让国库每年增加收入达数百万贯,这巨大的利益他不能不注意到。

他是一国之君,他的理想是重现汉唐的雄风。

但是想对外用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钱,而国库现在连每年的收支都不相抵,他不想做一个增加百姓负担、损害百姓利益的暴君。

只有王安石,能给他「不加税而国用足」的许诺。

如果青苗法并没有扰民,只是伤害了一些富室的利益,让一些人放不了高利贷了,那么他要是听信谗言,而废除了青苗法,岂不是要成为天下后世的笑柄?

「到底朕要怎么做才好呢?」赵顼心里实在没有底。

太皇太后和母后,只知道说:「妇人不懂国事,唯愿官家凡事多问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人。」

这三个人,早被自己贬出朝廷了,而且要听他们的话,自己是什么也不能做,就守着这祖宗的基业,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君主,眼睁睁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

这是朕无论如何,也不能甘心的!

「皇上,石越奉诏觐见。」李向安打断了沉思中的皇帝。

赵顼霍然抬头,道:「快传他进来。」

石越没料到,皇帝会突然召见他。到左掖门时,宫门已闭,匆匆赶到右掖门,又取旨开门,才进到宫来。

真不知皇帝有何急事?石越悄悄打量赵顼,可以感觉到皇帝越发憔悴了。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议青苗法,卿说朝中大臣都是盲人摸象,究竟是揣测之辞,还是实有其事?」赵顼对石越说话,总是显得很平和,可能这也是一种缘分。

「皇上,其实臣所言,既非揣测之辞,亦非实有其事。」石越实事求是地说道。

他知道,说大话是说不得的,就算骗得了皇帝,将来王安石面前,一样也过不了关。

赵顼有几分不解,皱眉问道:「这话怎么说?」

「臣说并非揣测之辞,是因为那个结论,是臣依据各种情况推论出来的,并非妄言空谈;臣说并非实有其事,是因为臣终究并不是地方官吏,而且于天下各地方之事,所知始终有限,所以也难说是实事。」

「朕也始终以为卿言有理,然而王安石忠贞能干,必不欺朕。

「且青苗法于国颇有利,岁入能增四、五百万贯,有人轻易要废青苗法,也是出于偏见,朕终不能因为一些没来由的理由,而废除青苗法。」

「皇上说的是,王丞相的确是个忠臣,此事天下皆知。」石越对这一点倒没有异议,实际上,皇帝说的全部有理。

「然而如卿所说的,若真是盲人摸象,那么究竟有多少个地方,百姓受青苗法之扰,又有多少奸猾之吏从中生事,侵扰百姓?朕为天子,亦不能不问。

「唐太宗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民意民心,实在不可轻视的。」赵顼忧形于色。

「皇上英明,民心即是国本,得罪百姓,就是动摇国本。」

「是啊,百姓不可得罪,民心不可失。然而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朕能明察千里之外呢?」皇帝似乎在自言自语,似乎又在问石越。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要皇上广开言路,何忧不能明察秋毫之微,万里之远?」

「卿言极是。」

「其实,以臣之拙见,青苗法立法之本意甚善,然失之于方法不当,若加改良,未必不能成其为良法。」石越适时抛出自己酝酿已久的主张。

「卿有何善策?」赵顼眼睛一亮。

「臣以为青苗法之失,主要是在于强行逼迫百姓认购,而有些官吏,为了多征青苗钱,做为自己的政绩,便不惜扰民。

「中产之家可能不需要青苗钱,他们也强迫百姓借贷,甚至让城市里的百姓认购青苗钱,让百姓背上了利息的负担。

「而反对的官吏,见识不广,不知青苗法实行得当对百姓的好处,却又故意什么也不做,导致新法不能很好的推行。青苗法的用意,由此全毁掉了……」

「其次一等的弊病,则在于百姓愚昧无知,有些人迫于贫穷,家里无米,便借了青苗钱,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用来度眼前之急,结果到了还钱之时,别说利息,便是本钱也还不出来。

「官吏急着要收回本钱向朝廷交差,便用强迫手法逼迫百姓还钱,结果搞得贫穷之人,家破人亡……」

「再次一等的弊病,则是奸吏借故鱼肉乡民。明明朝廷定二分利,他们收三分甚至六分,自己从中贪污谋利。

「又有一等弊病,则是官吏生怕在限期内收不回青苗钱,不等农民到收获的季节,便催令农民还钱,此时农民如何有钱还他?官吏如狼似虎,又不敢不还,只好典当家产,青苗法由便民反而变成害民……」

「以上便是青苗法实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也是执政的大臣们非常忌讳提起的。而反对者则因这些弊病,全盘否定青苗法,不知只要平心论政,对症下药,青苗法亦可以转而为良法。」

赵顼听到石越侃侃而谈,一条条罗列青苗法的弊病,不由得惨然变容,叹道:「若青苗法真是如此,实是扰民之法矣。

「便由朕想来,种种奸诈之事,实不能免,卿有何良策,可以除弊留利?」

石越和潘照临,早就把有关青苗法种种商议停当,当下石越便以商议好的方法应对:「臣以为,青苗法的种种弊病,全与官府有关,若是不由官府主持其事,则弊病自除。」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赵顼听到这匪夷所思的建议,眼睛都瞪出来了。

「正是。如今青苗法以国家常平仓〈注十六〉为本钱,若某地一旦有大灾,常平仓却空无粮储,则国家危矣。许多元老大臣反对青苗法,正是由此。

「臣所献之策,常平仓竟可以不动,朝廷不用花一文钱,而百姓可以坐收青苗法之利,而无受青苗之害;朝廷收入虽然可能较原来的方法要少,但也可以岁入上百万贯。」

年轻的皇帝听到石越开口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由得目瞪口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出石越会有什么办法,难道,他会平空变钱?

石越自是知道赵顼不易理解,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方法很简单,只需由朝廷颁布诏书,招募商家在各地建立钱庄,农民可以向钱庄用田产为抵押借青苗钱,立字为据,利息限为二分,钱庄一分,朝廷一分。

「如此,朝廷可以不动常平仓,免征收执行之劳,坐收其利,而商家自有利润可得,亦乐于去做,百姓则不受强征之苦。此三面皆有利之事……」

「地方官府没有政绩的压力,由坐庄放债的债主变成了监督者,可以在钱庄和百姓发生纠纷时从中裁断,百姓也不至于上告无门。

「况且,纵有奸邪之事,百姓亦当归咎于商人,不会归咎于朝廷。可谓恩归于朝廷,利亦朝廷得享,而怨则归于商人……同时,又可以依新法循例,以数十提举分行天下,监督诸钱庄不得提高利息,专门处置钱庄与百姓之间的纠纷。

「为防诸提举从中侵害百姓,可仿汉武帝时刺史七条问事之例,由朝廷制定《提举青苗法条例》,提举司只可以依法问事,若所问超出职权所管,或者借机侵削乡里,地方官竟可就地锁拿,报朝廷以闻……」

「如此,则青苗法之害可无,而青苗法之利可存,此谓之借鸡生蛋之计。」

赵顼听石越说完,不禁击掌叫绝。

石越微一欠身,笑道:「其实,此法非臣所创,朝廷早已用过。」

「有这等事,朕如何不知?」赵顼被石越说得糊涂了。

「皇上忘记了昔日朝廷,给边境守军运粮的事了吗?」石越微笑道。

赵顼闻言一怔,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原来,北宋时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边防军的粮草问题。

就是让天下的商人,自己买粮食运到边境,边防军的主管给他们开张收条,把粮草和运费的价格,写在条子上,商人们再拿着条子去盐场,盐场就卖给他们那个钱数的盐。

如此,商人们有利可图,朝廷不用劳师动众,搞得百姓怨声载道,而边境粮草自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江山 鬼吹灯同人小说盗墓者归来 龙星风云录即星空之门 视频:我为什么恨日本——中国人都看一下 平民世家 “鬼”道理 鬼不走门——鬼吹灯同人 极品俏佳人 欲法 孤灯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