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方队”升格到“国家队”,改名背后有深意
《我在深圳当市长》由“地方队”升格到“国家队”,改名背后有深意,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98年8月3日,市政府决定成立筹备深圳高科技成果交易会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我任组长,副组长为白天、郭荣俊、李连和,成员由谭国箱、宋枝旺、刘应力、张溯、庞大同等18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李连和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成员单位按10个方面进行分工,抓紧筹备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困难很多。
第一,需要做大量的具体工作,包括项目征集、项目发布、项目评价、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前景预测等基础工作。从搭建两万平方米的临时展览场馆开始,到正式开幕,满打满算只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十分紧迫。
第二,国内许多城市都举办过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但是水平和效果都一般。深圳要办出水平和特色,不容易。不仅要有集中展示,还要有展前、展中的推介和洽谈,要办成“永不落幕”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第三,工作难点很多,特别是项目评价、技术成果交易和项目招商,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招商比招展难,如果只有卖家没有买家,这样的交易会一定不会长久,参展商一两年后就不会再来了。
我在会上讲了七条意见。决定邀请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国务院部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由深圳市政府具体承办;主办单位从“地方队”升格为“国家队”,从深圳市自己主办,升格为由深圳市牵头、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主办;高交会的名称从“深圳高科技成果交易会”更名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要提高办会的规模和水平,把高交会办成国家级、国际性的盛会。
我特别强调,高交会是技术市场的集中活动,要广泛吸引国内外的技术开发单位、技术购买单位、投资单位(基金、投资银行)、中介单位参加,推动技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项目展出之前要特别重视项目评价工作和市场前景预测,这样才能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和项目招商的落实。
举办高交会的两大目的:一是推动科技人才、成果、投资落户深圳,加快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二是推动深圳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推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全国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随后,我于1998年8月10—12日,亲赴北京逐个拜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邀请它们与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首届高交会,这一提议得到了“三部一院”的积极响应。1998年10月,我再次逐一拜访了“三部一院”,“三部一院一市”共同决定成立首届高交会组委会,我任主任,各部门指派一位副部长任副主任。
11月5—6日,首届高交会组委会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深圳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高交会的全称定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认为,“三部一院一市”可以办出全国最高水平的交易会,建设一个最高层次的技术市场,从发展方向看肯定是国际性的。
会议达成以下共识:一是高交会成功的关键是科研成果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都来参加,深圳市当好“经纪人”;二是把集中交易和网上交易结合起来,办成“永不落幕”的高交会;三是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与风险投资机制结合起来;四是切实做好项目评价工作,对项目的技术水平、技术成熟程度、市场前景进行准确的评估;五是邀请香港、澳门、台湾的科技界、企业界参加,使高交会成为海峡两岸高新技术成果交流、产业合作的盛会。这对促进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我对筹备高交会的基本目的和指导思想发表了意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一流的人才、大量的资金投入、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外,还特别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比较完善的技术市场体系。举办这个交易会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从而推动我国的高科技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的问题,调整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
高交会的规格从“深圳”到“中国”,既是国家对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与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国家充分利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