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延安(1)
《我与丁玲五十年》凯旋延安(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回到延安,我们住在城里西北旅社,组织了几次汇报演出。不久组织上在北门外大砭沟分给西战团几眼窑洞,我们就分别搬过去了。这是几座老窑,干燥坚固,冬暖夏凉。在西安我们有了利用旧形式演出新内容的经验体会,产生了兴趣,回到延安,想继续搞戏曲改良,弄一个京戏,邵子南、戏剧组的同志热情都很高,搞了一个本子,叫《白山黑水》,裴东篱导演,他也参加编剧。周巍峙负责改良音乐。漫画家胡考这时也到了延安,他负责服装设计。紧张排练之后,很快举行试演。从内容到形式,人物、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都进行了大胆尝试。但是这次戏改只凭一股子热情,事先商量策划得不够,失败了。一位女同志在剧中饰演女政治委员,披件红斗篷,部队出发之前,她的台词是:“且慢,待我鼓励一番。”陈赓将军他们在台底下看了哈哈大笑。这个戏只试演了一次就没有再演。
1938年11月20日上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下午,总部决定,城里所有机关单位全部撤到城外,一个夜晚,延安成了一座空城。西战团也接到命令,当夜出发,再赴前方,明晨一定离城二十里。
再次去战地,是原来就有的计划,为此我们曾到中央组织部组训班选调干部,补充团员名额。全团学习讨论,在新的地区建立根据地应该怎样开展工作,丁玲就此提出意见,发表文章,更重要的是,向领导推荐新的领导人。原来,回到延安后,中央有意调丁玲去马列学院学习,王玉清因为爱人夏革非要生产也留在延安,我因胃病频繁发作需要留延安治疗。我们几个,都要暂时离开西战团。丁玲、王玉清和我三个人反复考虑,从团员中间推荐新的领导人,联名向组织建议,周巍峙为主任,王在江为政治干事(党内支书)。中组部审批后,决定丁玲仍为西战团主任,周巍峙为副主任,王在江任政治干事。周、王两人带队奔赴前方,1939年到达晋察冀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继续做出贡献。到1940年,周巍峙被正式任命为西战团主任;1945年夏,西战团奉命再度回到延安。
1938年底我们送别西战团时,有个团员叫朱焰,那时正在闹离婚,丁玲批评他,要他留下来先处理好与妻子的关系再走。早晨他从城外赶来,正好日本飞机又来轰炸,他被炸伤了。我在窑洞里听说了,拉了一条被子就往外跑,到抗大医务室捆绑包扎,用担架把他送到南门外的边区医院。他住了几个月医院,身上取出十几个弹片。
从这以后,我就完全脱离了西战团。丁玲当时虽然名义上还是西战团主任,但是也没有再管西战团的事了。事隔半个多世纪,我看到一本《新文学史料·纪念西北战地服务团70周年史料专辑》,上面有《西北战地服务团大事记》,我这个亲历西战团创建、至今仅存的人,很想看看那上面关于西战团的创建和前期活动是怎么写的。我看到:西战团成立大会中央宣传部宣布任命,丁玲是主任,吴奚如是副主任,陈克寒为通讯股长,李唯为总务股长;唯独没有我这个宣传股长陈明的名字。大事记里记到不少团员的名字和他们的活动,甚至演出时乐队板鼓、吊钹、大锣、小锣各由哪几个人负责都记录在案;而却没有我的身影。对了,只是在1938年10月的大事记中有一段话:“经中央组织部同意,留丁玲、陈明、王玉清……等同志在延安治病……”一年多的大事记中,就这里出现了一次陈明的名字。唉,如果当年我不在西战团,后来的历史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说到这里,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批丁玲的时候,一位当年的西战团员,解放后长期在文化战线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在大会上对西战团的前期活动提出过质疑。这是我当时的笔记本,上面记载他的发言是这样记的:
〖GK2!〗〖HTK〗周巍峙发言:……1938年西战团在西安工作,当时国民党封锁延安,封闭团体,只西战团未封。赶走,又不走。临走还开座谈会,省党部参加,住址梁府街女中。为什么能?值得查清楚。是否有问题。……西战团小集团从1937年开始。在山西,团的行动不受党的约束。……过去以为陈明是丁的参谋长。谈话时,一搭一档,思想合作,分不开。现在看来,陈明对丁、陈反党集团一无所知,不可能。坚决搞清楚。〖H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