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网

我的人生档案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下书网 > 传记回忆 > 我的人生档案

一九七九年进京记(1)

书籍名:《我的人生档案》    作者:贾植芳
推荐阅读:我的人生档案txt下载 我的人生档案笔趣阁 我的人生档案顶点 我的人生档案快眼 我的人生档案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我的人生档案》一九七九年进京记(1),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九五五年“胡风事件”以后,我们夫妇都被扫地出门,先后被关押起来。我被关了十一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被上海中级人民法院以“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罪名,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押回原单位复旦大学下放到印刷厂“监督劳改”。任敏后来下放到青海,一九五八年以后在青海的监狱里关了三年,三年困难时期又被遣送回到我的家乡当一个普通农民养活自己,在贫困和歧视中苦度春秋,一呆就是十八年。我刚到印刷厂时,每月给三十块钱生活费。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复出,老干部又被重新任用,印刷厂的支部书记也是原来的老干部,他对我讲:“你回校后我们没有发现新的罪行,你的问题不仅学校党委无权解决,就是上海市委也无权解决,这是中央的事情。但生活上可以照顾你,从下个月起,你的工资按二十二级干部待遇,涨为六十五块。但你要明白,你并不是二十二级干部,只是拿这个级别的工资待遇。”那时一个熟练老工人的工资才四十几块钱,刚被分配来厂的中学生每月只有二十七元工资,印刷厂的工人议论纷纷:“怎么‘反革命’的工资反而比我们革命群众要高!”

可是形势确实一点点改善起来了。由于大家都明白的原因,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与政治形势息息相关。到一九七八年十月,中国的政治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上海市公安局发了一个公文,上面说:“‘胡风分子’贾植芳没有发现新的罪行,解除监督,回原单位工作。”后面还有很多好话,说“贾植芳同志多年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相信回去后一定可以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这是多年以来我第一次被称为“同志”,听起来自己也感到陌生。这样我就又回到复旦中文系,在资料室做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这以前在印刷厂时,人家喊我时直呼其名:“贾植芳!”回到资料室后,人家客气了点,称我“老贾”。那时粉碎“四人帮”不久,百废待兴。由于多年为政治服务的结果,现当代文学研究除过歪曲历史的大批判以外,一片荒凉。于是民间自发成立了一个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编委会,因为资料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工程,这在多年歪曲历史的情况下尤其显得必要。我回到资料室后也参加了这个工作。当时分给复旦的是赵树理、闻捷、巴金各作家资料专集的编辑工作,我回来后就与资料室和现当代文学组的几个青年同志一起编。到了一九七九年,这套资料收归国有,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主持,作为“六五”重点科研项目,同时也编辑一套“现代文学研究资料”,分为两辑,一辑是作家专集,一辑是社团、流派、论争的资料集。复旦分配到两个题目,一个是文学研究会资料,一个是外来思潮、理论、流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资料集,也由我负责,与其他同志一起合编。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文学所通知复旦派两个人到北京参加编辑会议,中文系派我和一位姓苏的同志进京(我当时“反革命”的帽子还没有摘除,而苏同志是党员讲师,系里这样安排,也带有监督的意思)。汇报上去,社科院发来通知,给我发的油印的通知后面用墨笔写道:“贾植芳同志何日进京,请速电告时间、车次、车厢,以便安排车接。”苏同志的通知上没有这个附言,中文系里于是议论纷纷,因为我被解除监督,回到中文系报到后,系总支一位组织委员曾在开会时向全体教职工宣布说:“贾植芳回到中文系来了,但他还是反革命!他的一言一行,大家随时向组织汇报。”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但我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也知道别人对我还是另眼相看。有些教授见了我,睬也不睬。回到系里后,我的工资比在印刷厂时又高了些,比照十八级干部工资待遇,增加到九十二块钱。这已经遭到某些人的嫉恨,因为除过教授高工资外,解放后历届毕业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每月工资只有六十元,称为六十炮,三十年一贯制,没有改变。虽然除了两个被窝、几本马恩列斯毛的书——后者还是一九五五年抄家以前的财产,因为是革命领袖著作,不好没收——以外,我们夫妇什么也没有。这时我的妻子已经从我的家乡回到上海。学校在托儿所附近、菜场旁边一个大杂院式的二层小楼分配给我一间小房,俗称阁楼,妻子回来后,我们这个一九五五年被政治风暴摧毁的家,才重新建立起来。按照当时政策,年纪大的知识分子,没有儿女的,身边可以有个年轻人照顾生活,户口可以解决。我们这个两人世界就又多了一个人,即任敏的侄女,作为我们的养女,改名贾英,也从山西来到上海,照顾我们两个老人的生活。从此我有了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上班之暇,我就重新拿起了废置二十多年的笔。我根据多年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和当时的境遇,写了一些散文,题名《花与鸟》,其中一篇是《屋檐下的花》,一篇题名为《笼中的鸟》,这是经过多年政治生活的风暴之后我们的处境的一种写照。全家靠九十几块钱的工资,吃饭以外几乎没有剩余。去京开会因为是冬天,我没有大衣,向学校事务科借了一件草绿色的棉军大衣与一双棉军鞋。里面穿的衣服除了一件毛衣和套衫外,也没有其他的衣服,邻居工人小卞不嫌弃我们是未摘帽的“分子”,借?我一件棉背心、一条青色的裤子和几十块钱,我上京去的东西才准备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我的名字叫建国 行走在如刃的边缘 五十年代的尘埃 五百年来谁著史 无畏的希望 无冕元帅 我在溥仪身边十三年 我与丁玲五十年 我向总理说实话 我是布隆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