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認識
發布時間:2023-07-22 15:26:10 | 來源:【藥物研發團隊 2023-7-2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噯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經檢查排除可以引起以上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分為上腹痛綜合征(EPS)和餐后飽脹綜合征(PDS)兩種亞型。
根據FD的不同臨床表現,中醫將上腹痛綜合征(EPS)歸屬于“胃脘痛”范疇,將餐后飽脹綜合征(PDS)歸屬于“胃痞”范疇。
一、FD的病因病機
(一)中醫認識
1、致病因素
(1)外感邪氣
表邪入里,或誤下傷中,邪氣乘虛內陷,內擾胃脘,而致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司,則痞滿或疼痛。
(2)飲食不節
貪食飲冷,恣食肥甘,損傷脾胃,納運無力,痰濁中阻,氣機阻滯,故見痞滿或疼痛。
(3)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思則氣結,怒則氣逆,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范胃,脾失健運,脾胃升降失和,則發痞滿或疼痛。
(4)勞倦傷脾
脾胃失和,中焦氣機不暢,則或痞或痛。
(5)稟賦不足
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氣機不暢;或中焦虛寒,失其溫養;或胃陰虧虛,胃失濡潤,則可導致胃痛或痞滿。
2、病機
中醫認為FD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静C是脾虛氣滯,胃失和降。病理表現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以脾虛為本,氣滯、血瘀、食積、痰濕等邪實為標。本病初起以寒凝、食積、氣滯、痰濕等為主,尚屬實證;邪氣久羈,耗傷正氣,則由實轉虛,或虛實并見;病情日久郁而化熱,亦可表現為寒熱互見;久病入絡則變生瘀阻。
(二)西醫認識
1、胃排空異常
胃排空異常是FD發病機制中較為公認的病理機制之一。研究認為,近端胃和遠端胃動力功能的障礙可以進一步引起FD的胃排空延遲和胃內食物分布異常。研究發現,FD人群中的23%存在胃內固體排空延遲,35%存在胃內液體排空延遲。此外,胃內固體排空延遲常與餐后飽脹和嘔吐癥狀相關,而液體排空與餐后飽脹和早飽癥狀存在關聯。目前認為,胃排空異常主要是由于胃的電-機械活動不能協同工作或胃竇與十二指腸運動不能協調進行所致。
2、胃順應性下降
正常人進食后近端胃會出現適應性舒張,故胃內容量增加的同時,胃內壓力上升并不明顯,從而表現出胃對食物的容受性。有40%以上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的下降,且PDS患者出現胃容受性下降的概率與EPS相比明顯增加。FD患者的近端胃容受性障礙,與早飽癥狀有關,可能是由于進食過程中和進食過程后近端胃的適應性舒張不足,使胃壁機械感受器激活而導致癥狀發生。
3、內臟敏感性增高
內臟敏感性增高是指臟器在受到機械、化學刺激時,其感受閾值降低,造成其疼痛或不適的程度增加。這主要與神經系統敏感性增加有關,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神經系統。關于內臟敏感性增高與FD發病關系的研究也相對較早,結果顯示:一部分FD患者存在內臟敏感性增高,且與飯后腹痛、噯氣及體重減輕等癥狀相關;也有研究發現FD患者餐后出現腹脹閾值的下降,直接影響FD患者進食相關癥狀的嚴重程度。另外,腸的敏感性增高也與FD的發病相關。有研究提出,FD患者十二指腸對酸的高敏感狀態可導致胃對機械張力的敏感性增高,加重消化不良癥狀。
4、腦-腸軸功能異常
最新羅馬IV標準中強調了“生理-心理-社會”模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中的重要角色,也一步明確腸-腦互動異常在FD中的關鍵性作用。腦-腸軸本身結構復雜,通過雙向的交流,兩個器官系統之間的相互信號得以交換并協調功能,同時可以影響神經、新陳代謝、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甚至包括腸道微生物組成(微生物-腦-腸軸)。研究發現,功能性胃腸病患者中的部分人群首先出現胃腸道癥狀,隨后才開始出現情緒障礙,提示消化道功能異??赡苁窍兰跋劳獗憩F相關機制的驅動因素。此外,多種腦-腸肽作為腦-腸互動中的重要介質,直接或間接參與影響胃腸功能,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可通過調節腦-腸軸、肥大細胞、細胞因子水平而造成FD患者胃腸道低度炎癥狀態,出現感覺異常。
5、十二指腸結構功能異常
傳統觀念認為FD病位在胃,而隨著研究的不斷進行,逐步發現了十二指腸在FD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十二指腸結構功能異常主要包括十二指腸微炎癥和十二指腸屏障功能損傷兩個方面。
研究證據表明,十二指腸內容物,包括十二指腸內微生物群、病原體及其他致敏因素可能導致FD的發生。同時,機體對于循環淋巴細胞增加、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十二指腸輕微炎癥的全身反應,會導致FD患者癥狀加重或持續。此外,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在十二指腸炎癥狀態中共同或單獨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被認為是FD的新的潛在發病因素。而FD患者的微炎癥狀態會引起胃腸神經軸運動感覺的異常,從而加重FD相關癥狀。
十二指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對十二指腸正常功能的維持具有重要的意義。黏膜的屏障功能主要通過上皮跨膜電阻及黏膜通透性反映出來,而上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及上皮杯狀細胞分泌的黏液是維持黏膜屏障功能的主要因素。多項臨床研究表明,FD患者存在十二指腸黏膜通透性的增加,空腸也可能存在著黏膜完整性的受損,提示FD患者具有十二指腸黏膜屏障損傷的特點。
6、感染因素
有學者認為,急性胃腸感染可能潛在引起了黏膜的損傷和腸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導致FD的發生,即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PI-FD)。一項系統性回顧研究發現,急性細菌感染也可能會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相比普通人群,患有急性胃腸炎的人群發生FD的概率會增加2.54倍;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空腸彎曲桿菌、藍氏費第鞭毛蟲和諾如病毒等感染均可能與FD發病相關。目前關于微生物與D發病關系的研究仍較少,主要集中在幽門螺桿菌(Hp)感染,但其與FD的關系仍存在爭議。
二、診斷與鑒別
(一)中醫診斷
1、辨證要點
(1)辨虛實
該病見痞痛食后尤甚,饑時可緩,便秘,舌苔厚膩,脈實有力者為實證;多由外邪所犯、暴飲暴食,食滯內停,痰濕中生,濕熱內蘊,情志失調等所致。食積者,伴有噯腐吞酸、大便不調、味臭如敗卵;痰濕者,伴有身重困倦、口淡不渴;脘腹嘈雜不舒,口苦,舌苔黃膩者為濕熱之邪所致;心煩易怒,善太息,脈弦者為情志不遂、肝氣結所致。
若見痞痛能食,饑飽均滿,食少納呆,虛無力者屬虛證;多由脾胃氣虛,無力運化、或胃陰不足,失于濡養所致。脾胃虛弱者,痞痛時輕時重,納呆,神疲乏力,脈細弱;胃陰不足者,饑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2)辨寒熱
痞痛綿綿,得熱則減,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飲,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澀者屬寒。而痞痛勢急,口渴喜冷,舌紅苔黃,脈數者為熱。
2、病機辨識
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稟賦不足,導致中焦氣機阻滯,脾胃升降失調,運化功能失健。其病理表現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多為脾虛,標實多為氣滯、濕阻等。
(二)西醫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
FD表現為慢性消化不良,癥狀多起病緩慢,病程持續或反復。
①PDS主要癥狀
餐后飽脹不適,餐后食物較長時間存留于胃中,出現胃脹而不適的感覺;早飽感,進食較平素量少的食物后即感覺胃飽脹不適,以致不能完成正常進餐。
②EPS主要癥狀
上腹痛,上腹部主觀疼痛和不適的感覺,部位于上腹中央劍突下1cm~2cm至臍上方的范圍;上腹燒灼感,上腹部灼熱不適的主觀感覺,伴上腹脹氣、過度暖氣、惡心等癥。
FD癥狀繁雜,可與胃食管反流?。–ERD)或腸易激綜合征(IBS)等其他功能性胃腸病出現癥狀重疊現象。該病一般無明顯體征。
(2)輔助檢查
①實驗室檢査
完善血常規、肝腎功能、糞便隱血等檢査無異常而排除器質性病變。
②胃鏡檢査
可表現為淺表性胃炎或未見異常,無其他器質性病變。
③B超檢査、CT和MRI檢査
無器質性病變。
④Hp檢測
對經驗性治療無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Hp檢測,檢測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類。侵入性方法主要通過胃鏡活檢,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等。非侵入性檢測包括碳十三和碳十四呼氣試驗等。
⑤胃感覺運動功能檢測
胃感覺運動功能檢測包括胃排空或胃容受性檢測。盡管胃排空延遲和胃容受性下降與消化不良癥狀之間的相關性存在爭議,但是消化不良發病機制的研究證實部分患者存在胃感覺運動功能異常。胃排空檢測方法,主要包括核素胃排空和鋇條法、B超排空等。胃容受性檢測方法主要包括B超聯合水負荷法或電子恒壓器測定法等。
(3)診斷標準
①診斷條件
FD診斷標準應具有以下1項或多項癥狀: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且無可解釋癥狀的器質性疾?。òㄎ哥R檢查)證據。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標準。FD分為PDS、EPS兩個亞型,且可以重疊出現。
②臨床分型
PDS:必須具有以下1或2項癥狀:餐后飽脹不適(影響日常生活);早飽(不能完成進食餐量)。常規檢查(包括影像、生化及內鏡)未發現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診斷前至少6個月病程,近3個月存在癥狀,每周至少3日。
支持診斷的條件:a.可伴有上腹痛或上腹燒灼感;b.上腹脹氣、過度噯氣、惡心;c.嘔吐考慮其他疾??;d.燒心不是消化不良癥狀,但可共存;e.排氣或排便后緩解,通常不考慮為消化不良;f.CERD和IBS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癥狀,其可能和PDS是共存關系。
EPS:必須具有以下1或2項癥狀:上腹痛(影響日常生活);上腹燒灼感(影響日常生活)。常規檢查(包括影像、生化及內鏡)未發現器質性、系統性或代謝性疾病,診斷前至少6個月病程,近3個月存在癥狀,每周至少1日。
支持診斷的條件:a.疼痛可因進餐誘發或緩解,或者可發生在空腹時;b.也可存在餐后中上腹脹氣、噯氣和惡心;c.持續嘔吐提示可能為其他病證;d.燒心不是消化不良的癥狀,但常與本病并存;e.疼痛不符合膽囊或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f.如癥狀在排便或排氣后減輕,通常不應將其考慮為消化不良的癥狀;g.其他消化癥狀(如GERD和IBS癥狀)可與EPS并存。
2、鑒別
(1)胃食管反流病
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關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CERD以燒心、反酸為其典型癥狀,不典型癥狀包括上腹痛、噯氣、惡心等消化道癥狀需要與FD鑒別。經內鏡檢査,RE、BE與FD不難鑒別;部分FD患者可伴有CERD癥狀重疊,需依據消化內鏡、食管pH阻抗檢測等檢查,并結合患者癥狀進行分辨。
(2)消化性潰瘍
以中上腹的長期性、周期性、節律性疼痛為主要表現,與EPS癥狀相似,行X線鋇餐、電子胃鏡等檢查可鑒別。
(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癥狀、體征很難與FD鑒別,兩者均可出現消化不良癥狀。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致病因素包括Hp感染、膽汁反流、自身免疫反應等,病變為累及胃黏膜的炎癥,病理組織學涉及以淋巴細胞和(或)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胃黏膜腺體的萎縮、胃黏膜腺體腸上皮化生及腺體的異型增生。FD以癥狀作為診斷標準,發病機制主要為多種因素導致的與腦-腸互動異常相關,與慢性胃炎重要的不同在于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調節障礙,臨床上患者除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外,經常伴有抑郁和(或)焦慮狀態。
(4)慢性膽囊炎
多與膽結石并存,也可出現上腹飽脹、惡心、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腹部B超、膽囊造影、CT等影像學檢査多能發現膽囊結石和膽囊炎征象,故可與FD鑒別。
(5)胃癌
部分胃癌患者可以上腹部疼痛或飽脹感為主要癥狀,通過胃鏡檢査、腫瘤標志物及組織病理活檢不難鑒別。
(6)胰腺疾病
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亦可引起消化不良類似癥狀。但本病患者常表現為腹部持續性劇痛,向背部放射,通過腹部核磁、腫瘤標志物、胰酶等理化檢查不難鑒別。
(7)藥物性消化不良
可能引起上腹部癥狀的藥物包括補鉀劑、洋地黃、茶堿、口服抗生素(特別是紅酶素和氨芐西林)等,減量或停藥后一般可自行緩解,故可鑒別。
(8)其他
FD還需與其他一些繼發胃運動功能障礙疾病相鑒別,如糖尿病胃輕癱、胃腸神經肌肉病變等。通過原發疾病的特征性臨床表現與體征,一般可鑒別。
三、治療
(一)中醫治療
1、治療原則
FD多以脾胃虛弱為本,故以健脾理氣和胃為基本治療原則。在此基礎上,根據病機證候的不同,審證求因,辨證論治。本病病位在脾胃,治療上需以通為補。屬實者,以祛濕、泄熱、理氣等法;屬虛者,以補氣、健脾、溫中等法;寒熱錯雜者,清溫并用,虛實兼顧。此外,治療中可適當配以芳香理氣之劑,使補而不滯。
2、辨證論治
(1)脾虛氣滯證
①癥狀表現
胃脘痞悶或脹痛;伴納呆,噯氣,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脈668實用中醫消化病學
細弦。
②病機分析
素體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或饑飽不勻,飲食不節;或久病損及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調,胃氣雍塞,故胃脘痞悶、納呆。情志失調,肝氣郁滯,橫犯脾胃,致胃氣阻滯,故見胃脘脹痛;胃氣上逆,故見噯氣;脾胃虛啊,運化不行,故見便溏;脾虛氣血生化乏源,故見舌淡苔薄白;兼氣機不舒,脈氣滯澀,故脈細弦。
③治療方法
健脾和胃,理氣消脹。
(2)肝胃不和證
①癥狀表現
胃脘脹滿或疼痛,伴兩脅脹滿,每因情志不暢而發作或加重;心煩,噯氣頻作,善嘆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②病機分析
憂思惱怒,情志不舒,致使肝氣郁滯,兩脅為肝經分野,故見胸脅脹痛;肝氣橫逆犯胃而致胃脘脹痛,且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胃失和降,上逆而見噯氣、嘆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為肝胃不和之象。
③治療方法
理氣解郁,和胃降逆。
(3)脾胃濕熱證
①癥狀表現
脘腹痞滿或疼痛,口干或口苦而不欲飲,納呆,惡心或嘔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
②病機分析
脾胃失健,水濕不化,停于中焦漸生濕熱,濕熱交阻于胃脘,則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故見脘腹痞滿、疼痛、納呆;苦為火之味,濕熱熏蒸,膽汁上逆,耗灼津液,故見口干或口苦;胃氣上逆,故惡心嘔吐;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短黃;濕熱上蒸于舌,故見舌紅苔黃厚膩;陰邪內盛,氣實血涌,鼓動脈氣故脈滑。
③治療方法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4)脾胃虛寒(弱)證
①癥狀表現
胃脘隱痛或痞滿,喜溫喜按;伴泛吐清水,食少納呆,疲乏,手足溫,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②病機分析
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勞倦、藥物等損傷脾胃,中焦虛寒,納運不健、故見胃脘隱痛、痞滿、喜溫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納呆;氣血生化不足,故疲乏、舌淡、脈細弱;中焦虛寒較盛,可見泛吐清水、手足不溫。
③治療方法
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5)寒熱錯雜證
①癥狀表現
胃脘痞滿或疼痛,遇冷加重;伴口干或口苦,納呆,嘈雜,惡心或嘔吐,腸鳴便溏。舌淡,苔黃,脈弦細滑。
②病機分析
飲食不節,寒溫失調;或久病不愈,脾胃內傷,寒熱互結于中焦,致使寒熱錯雜,脾胃氣機升降失調,可見脘腹痞滿、疼痛。氣機上逆,則惡心嘔吐;運化失司則納呆、腸鳴便溏;中焦熱甚,則胃脘嘈雜、口干或苦;舌淡,苔黃,脈弦細滑乃寒熱錯雜之象。
③治療方法
辛開苦降,和胃開痞。
3、達立通顆粒
(1)藥物組成
柴胡、枳實、木香、陳皮、清半夏、蒲公英、焦山楂、焦檳榔、雞矢藤、黨參、延胡索、六神曲(炒)。
(2)功能主治
清熱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滯。用于肝胃郁熱所致痞滿證,癥見胃脘脹滿、噯氣、納差、胃中灼熱、嘈雜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見上述癥狀者。
(3)用法用量
溫開水沖服,一次1袋,一日3次。飯前服用。
(二)西醫治療
1、治療原則
幫助患者認識、理解病情,指導其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和習慣,去除可能與癥狀發生有關的發病因素,提高患者應對癥狀的能力。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2、一般治療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無特殊食譜,避免個人生活經歷中會誘發癥狀的食物。根據患者不同特點進行心理治療。失眠、焦慮者,可適當予以鎮靜藥。
3、藥物治療
適用于年齡<40歲、無警報征象、無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與進餐相關的消化不良(如PDS),可首選促動力劑或合用抑酸劑;與進餐非相關的消化不良/酸相關性消化不良(如EPS)者,可選用抑酸劑或合用促動力劑。經驗治療時間一般為2~4周,無效者應行進一步檢査,明確診斷后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1)抗酸劑
抗酸劑如氫氧化鋁、鋁碳酸鎂等可減輕癥狀,但療效不如抑酸劑。鋁碳酸鎂除具有抗酸作用外,還具有吸附膽汁的功能,伴有膽汁反流者可選用
(2)抑酸劑
質子泵抑制劑(PPI)或H2受體拮抗劑(H2RA)可作為FD的經驗性治療藥物。Meta分析顯示,PPI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綜合療效和整體癥狀完全緩解率,且FD患者中多有與GERD癥狀重疊,使用PPI治療可緩解其癥狀。我國2015年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推薦,PPI或H2RA作為FD尤其是EPS患者首選的經驗性冶療藥物,劑量為標準劑量,療程為4~8周。臨床中常用的PPI主要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艾司奧美拉唑等;H2RA主要包括法莫替丁、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
(3)促胃動力藥
促胃動力藥可作為FD特別是PDS的首選經驗性治療。理論上促動力藥具有促進胃排空的功效,因而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的胃排空延遲,改善餐后不適、早飽、惡心、嘔吐等癥狀。我國的一項Meta分析顯示,伊托必利與莫沙必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FD患者癥狀,且兩者療效相當。
①多巴胺受體拮抗劑
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具有較強的中樞鎮吐作用,能增強胃動力,但因其能導致錐體外系反應而不宜長期、大劑量使用。
多潘立酮為選擇性外周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不透過血腦屏障,因此無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該藥能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促進胃排空,明顯改善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適、早飽、腹脹等癥狀,但個別患者長期服用可出現乳房脹痛或溢乳現象。
依托必利通過拮抗多巴胺D2受體和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活性起作用,可増強并協調胃腸運動,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②5-HT4受體激動劑
莫沙必利在我國和亞洲的臨床資料顯示,可顯著改善FD患者早飽、腹脹、噯氣等癥狀,目前未見心臟嚴重不良反應報道,但仍應重視5-HT4受體激動劑的心血管不良反應。
③紅霉素
具有胃動素樣作用,靜脈給藥可促進胃排空,主要用于胃輕癱的治療,不推薦作為治療FD的首選藥物。
(4)消化酶制劑
消化酶制劑目前多作為FD的輔助治療藥物。但針對消化酶洽療FD的相關高質量文獻較少,其療效仍需證實。臨床常用的消化酶藥物主要包括復方消化酶膠囊、復發阿嗪米特腸溶片、酵母片等。
(5)根除Hp治療
可使部分FD患者的癥狀得到長期改善,對合并Hp感染的FD患者,如應用抑酸劑、促動力劑治療無效,建議向患者充分解釋根除治療的利弊,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給予根除Hp治療。2017年發布的《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仍推薦鉍劑四聯療法作為主要的經驗治療,即標準劑量(鉍劑+PPI)+2種抗菌藥物(餐后口服),并提出了7種抗菌藥物推薦方案,具體為:
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②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③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④四環素+甲硝唑。
⑤四環素+呋喃唑酮。
⑥阿莫西林+甲硝唑。
⑦阿莫西林+四環素。
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推薦作為初次治療方案外,其他Hp根除治療方案不分一線、二線。
(6)中樞作用藥物
針對伴有焦慮、抑郁狀態的FD患者使用中樞作用藥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FD癥狀。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研究顯示,阿米替林和依他普侖可減輕FD癥狀,且能夠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中樞作用藥物宜從小劑量開始,并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建議在??漆t師指導下服用。目前針對FD伴有焦慮抑郁的治療,常用藥物包括:
①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包括帕羅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等。
②NE及5-HT再攝取抑制劑,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③NE和特異性5-HT能抗抑郁藥,如米氮平等。
④三環類抗抑郁藥,如地昔帕明等。
⑤苯二氮?類抗焦慮藥,包括阿普唑侖、勞拉西洋等。
4、其他療法
心理治療對FD的治療有一定幫助。心理治療是一個人際關系之間的過程,患者可從專業人員處得到幫助,調整引起疾病的感覺、認知、態度和行為。主要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心理動力治療、催眠治療等。
四、預防調護
(一)飲食注意
超過30%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與下列食品有關:碳酸飲料、油炸食品、咖啡、牛奶、奶酪、甜食、豆類、面包及辛辣食物,提示飲食調護對于預防及治療消化不良具有重要意義。
1、少吃難以消化的食物
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需要較長時間的消化,令胃部蠕動緩慢,增加胃的負擔。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及油膩食物。
2、應避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
易產氣的食物有蘿卜、洋蔥、卷心菜、豆類、白薯、蜂蜜、韭菜、生蔥、生蒜、芹菜等。吃蘿ト脹氣是因為蘿ト含辛辣的硫化物,在腸道酵解后產生的硫化氫和硫醇,抑制二氧化碳吸收。白薯含氣化酶和植物纖維,所以腸里產氣體,植物纖維不容易被消化,易被細菌酵解為二氧化碳及氫氣。大豆類食品脹氣是因為大豆含水蘇糖與棉仔糖等聚糖,這些糖不能被消化,故很容易被微生物發酵產氣;但大豆制成豆腐時,這些糖類已被溶在水中而流失,故較少引起腹脹。
(二)生活注意
1、起居調護
起居有時,盡可能保持生活規律;按時就餐,尤其不能忽視早餐,避免饑飽無度或暴飲暴食或睡前進食過量,避免進食油膩、刺激性食物,注意飲食衛生;戒煙,戒酒,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調暢情志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社會和家庭壓力增大,緊張的工作及人際關系會導致精神過度緊張,從而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建議除常見的旅游休假、按時休息外,社會支持對于改善FD患者的心理狀況同樣非常重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3、增強體質
避免過度勞累導致體質虛弱,而適當的運動鍛煉可以強身健體,愉悅心神,增強體質,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摘錄自唐旭東等,實用中醫消化病學,第1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2022:662~683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藥物研發團隊,歡迎轉發,禁止轉載,轉載授權請聯系0791-88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