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erdia"><menu id="erdia"></menu></source>

<video id="erdia"><mark id="erdia"></mark></video>
  • 營銷動態 Marketing Dynamic

    《黃帝內經》與《扁鵲醫簡》

    發布時間:2023-11-01 09:05:18 | 來源:【藥物研發團隊 2023-11-1】
    分享至:0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典籍,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它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饵S帝內經》的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饵S帝內經》的內容十分廣博,除醫學理論外,還記載了古代哲學、天文學、氣象學、物候學、生物學、地理學、數學、社會學、心理學、音律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成果,并將這些知識和成果滲透到醫學理論之中,全面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反映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遂使其成為以醫學為主體、涉及多學科的巨著?!饵S帝內經》的成編,標志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為數千年來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歷來受到廣大醫家和有關學科專家的重視,成為中、外學術界的研究對象,被后世尊為醫家之宗、醫學之祖。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原名秦越人,渤??む悾ń窈颖比吻穑┤?,戰國時期醫學家,中醫利用切脈診斷的創始人。扁鵲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中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對中國醫學發展具有重要貢獻,但其《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等著作均已失傳。

    2012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了900余枚包含醫學內容的簡牘。由于在地下經歷了2000多年,這些簡牘殘缺、散亂等現象十分嚴重。經過考古工作者和相關學者十多年的修復、還原、研究,目前整理出930支醫簡2萬余字的內容。研究者們發現,在這些醫簡中多次出現“敝昔曰”的字樣。在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后,專家們發現“敝昔”就是扁鵲,而醫簡所述的“五色脈診”正是扁鵲首創。專家們通過對這些簡牘的年代進行的進一步鑒定,確定這些醫簡就是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簡》。專家們還發現,《黃帝內經》不是“經”,而是解經之書,相當于老師教學生的講稿,而這個“經”或許就是《扁鵲醫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更多關于《扁鵲醫簡》的信息也將不斷地呈現出來。因此,了解《黃帝內經》《扁鵲醫簡》等中醫古籍的主要內容、基本思想、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對于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為建立達立通顆粒整體質量評價體系提供中醫藥理論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一、《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分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除包括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知識外,其醫學內容主要有:人體解剖、藏象、病因病機、診法、病證、養生、治則、運氣、醫學心理、時間醫學、地理醫學、氣象醫學,以及臨床各科的部分內容?!端貑枴犯骶淼闹饕獌热轂椋壕硪?、二為養生和陰陽五行學說,卷三為臟象,卷四為治法,卷五、六為診法,卷七、八為病機,卷九~十三為疾病,卷十四~十八為腧穴和針道,卷十九~卷二十一為天元五行、天干地支、五運六氣,卷二十二~二十四為治則與醫德。以上涉及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突出地闡釋了陰陽五行學說、人與自然高度統一的整體觀、臟腑氣血功能、病因病機、疾病治則治法等,是《素問》的精華內容所在。

    《靈樞》分為十二卷、八十一篇,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等內容,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鹅`樞》與《素問》編寫體例一致,學術內容互為補充,互相聯系,語言文字相近,堪稱姊妹之篇?!鹅`樞》的卷一有“九針十二原”等四篇,較詳細地介紹了古代九種常用針具的名稱、形狀和用途,討論有關疾徐、迎隨、開闔等針刺補瀉手法等問題。卷二有“根結”等五篇,記載了三陰三陽各經的根結部位與穴位名稱,陰陽各經開、闔、樞作用及陰陽剛柔不同體質類型;闡述了人的精、神、魂、魄、意、志、思、智、慮等精神活動的涵義等。卷三有“經脈”等三篇,主要論述十二經脈、十五絡脈的循行路線、發病證候及治療原則,著重指出經脈對于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卷四有“經筋”等七篇,闡述十二經筋循行的部位和生理特點,介紹經脈之氣營運的情況,營衛之氣的生成和作用,三焦的部位和生理活動,人身的骨度、脈度等。卷五有“五邪”等九篇,介紹邪入五臟、寒熱、癲狂、熱病、厥病等病證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卷六有“師傳”等十二篇,載述了消化道器官的解剖位置及其形態與生理功能,津液的生理和代謝過程等。卷七有“陰陽系日月”等七篇,以天人相應的觀點,討論人體的上下、左右、手足經脈與日月、天干、地支的關系,疾病傳變規律等。卷八有“禁服”等九篇,指出脈象及面部、皮膚等色澤與形態的變化,可以測知人體經脈臟腑的病變等。卷九有“水脹”等八篇,指出人的形體肥瘦大小、年齡的不同在辨證治療上的意義;根據人的形神稟賦差異,歸納為二十五種不同類型的形神氣質特征。卷十有“五音五味”等八篇,敘述了致病原因、發病規律及病理機轉等。卷十一有“官能”等五篇,論述了尺膚診的具體內容及刺法中的“五節”等。卷十二有“九針論”等四篇,闡述九針的起源、命名、形狀及其適應證和禁忌等。

    《黃帝內經》的主要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饵S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饵S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旌畡t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边@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哪怕是在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就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隨處可見。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2、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后,陰陽二氣存在于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系、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斗爭。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臟、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3、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面,藏脈、舍神、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地加以考慮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臟都是一大系統,五大系統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這五大系統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制,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系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黃帝內經》的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饵S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中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黃帝內經》的形神統一觀

    《黃帝內經》對于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作出了說明,指出精神統一于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系的認識,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饵S帝內經》關于形神必須統一、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如《黃帝內經?靈樞?天年》《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等中都有所論述。如果形神不統一、不相得,人就得死?!饵S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

    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七大學說構成了《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體系,其中臟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中最主要的內容。

    1、《黃帝內經》基本理論體系簡述

    (1)整體觀念

    《黃帝內經》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

    (2)陰陽五行學說

    《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學說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

    (3)臟象經絡學說

    《黃帝內經》的臟象經絡學說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4)病因病機學說

    《黃帝內經》的病因病機學說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5)診法治則學說

    《黃帝內經》的診法治則學說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6)預防養生

    《黃帝內經》的預防養生學說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之道,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7)運氣學說

    《黃帝內經》的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2、《黃帝內經》主要理論學說簡釋

    臟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中最主要的內容。

    (1)臟象學說

    《黃帝內經》的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境聯系等的學說。臟象學說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不斷總結、認識、反復論證,使該學說不斷豐富完善,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臟象學說系統而完善。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

    ①臟腑

    臟腑由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

    1)五臟,即肝、心、脾、肺、腎。

    2)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

    3)奇恒之腑也屬于腑,系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這里的膽既是大腑之一,又屬于奇恒之腑。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

    ②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

    1)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聯如環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復始。另有別于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2)絡脈:經脈之間相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稱十五絡脈?!饵S帝內經?靈樞?經脈》敘述的非常詳細。腧穴為經氣游行出入之所,有如運輸,是以名之?!饵S帝內經》言腧穴者,首見《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再見于《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

    ③精氣神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復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2)病機學說

    《黃帝內經》的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變化等內在機理的學說?!饵S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都是該學說的內容。

    ①病因: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梢哉J為這就是后世三因說之濫觴。

    ②發?。赫半p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這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饵S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都論證了這一觀點。

    ③病變:疾病的變化是復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面的,有從陰陽來概括的,用表里中外歸納的,用寒熱歸納的;從虛實而論者,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概括說來,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3)診法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法源于《黃帝內經》。

    ①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觀神色者,如《黃帝內經?靈樞?五色》、《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等所載,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復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辨舌苔者,如《黃帝內經?素問?熱論》、《黃帝內經?素問?刺熱論》和《黃帝內經?靈樞》等所載。

    ②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其次是嗅氣味,如《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③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癥狀,以診斷病情。

    ④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饵S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系,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4)治則學說

    《黃帝內經》的治則學說是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

    ①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②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和《黃帝內經?素問?征四失論》所載。

    ③標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有關標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④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饵S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于本”。

    ⑤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⑥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⑦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⑧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于虛實兼雜之癥,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⑨病為本,工為標:《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边@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本,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愈疾病。

    ⑩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是辨證施治的基本法則。

    11制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深淺補瀉、徐疾補瀉、輕重補瀉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二、《扁鵲醫簡》簡介

    2023年8月,我國考古界發布重大發現:2012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930枚包含醫學內容的簡牘,經過考古工作者和相關領域學者十幾年的修復、還原、研究,在已經完成修復保護的116枚簡牘中發現多次出現“敝昔曰”的字樣。在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后,專家們發現“敝昔”就是扁鵲,而在這些簡牘中所述的“五色脈診”正是扁鵲首創。專家們通過對這些簡牘的年代進行的鑒定,確定這些簡牘就是失傳2000多年的《扁鵲醫簡》,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最具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證明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醫學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和臨床體系。專家們的進一步研究還發現,《黃帝內經》不是“經”,可能只是解經之書,相當于老師教學生的講稿,屬于“科普讀物”、“教師講稿”,而這個“經”或許就是《扁鵲醫簡》。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更多關于《扁鵲醫簡》的信息也將不斷地呈現出來。

    扁鵲是我國第一位被正史記載立傳的醫家。然而由于醫書失傳,他的醫術已不可考?!侗怡o醫簡》的出土,讓扁鵲的醫學經典得以重見天日。目前,這些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療馬書》八部約2萬余字的醫書,內容涉及經絡、臟腑、針灸、湯藥等醫學知識領域,更是首次系統論述中醫脈診原理,開創了望聞問切、辨證施治之先河,是同歷史時期最大篇幅的中醫理論與實踐著作,其診斷手法、結論以及相對應的治法、方藥等在后世廣為流傳,其所記載的藥方至今還能應用,其中絕大多數藥物配伍仍為現代醫家沿用。

    研究認為,在成編時間上,《扁鵲醫簡》早于《黃帝內經》約二百余年;在內容和形式上,在《扁鵲醫簡》中往往一句話就在《黃帝內經》中演繹成一篇甚至兩三篇文章,比如,《脈書?上經》中主要講的是"通天",其中提到'五臧(藏)九徼(竅)十二節,皆鼂(朝)于氣。朝于氣,就是人的五臟六腑與自然界相通。這是已經失傳的重要的醫學理論,可以解釋針灸治病的文化根脈?!睹}書?下經》中主要講疾病變化,一類是以十二經脈為基礎的疾病分類變化,一類是以風、痹等三十余種疾病的分類變化,這在《黃帝內經》中被解釋為數十篇。髹漆經脈人像為探究上古時期針灸學術源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物證。人像高14厘米,其頭面、四肢、關節、胸腹、腰背處鐫刻有111個點和“心、肺、、胃、腎”等20個銘文。體表有彩繪經脈線11條、刻劃經脈線12條,另有“間別脈”40余條,縱橫交錯,遍布全身,與《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記載的十二經分布相似,是揭秘古代中醫經脈理論與應用的一把鑰匙。

    專家們研究認為,遠古沒有文字,以圖說話?,F存的《黃帝內經》發源于遠古伏羲陰陽八卦和九針醫圖,初創于扁鵲,定型于倉公,歷代醫家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多人多時充實修改的結果。扁鵲及其弟子偽托“黃帝”之名,撰寫了對話形式的《素問》《靈樞》:倉公及其弟子將《素問》《靈樞》修改完善后,合并成《黃帝內經》。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對于扁鵲(秦越人)和倉公(淳于意)作出了客觀評介。黃帝、岐伯、雷公等都是神話人物,不能作為真實的醫學人物?!饵S帝內經》中的“黃帝”只是偽托的“化名”,不是遠古部落頭領黃帝。扁鵲借用“黃帝”之名,擴大了他的醫學思想,提升了醫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漢代盛行的“離合體”(拆字謎)等方法,可知《黃帝內經》中“扁鵲”就是“岐伯”,“倉公”就是"雷公"?!侗怡o醫簡》證明,《黃帝內經》是對扁鵲學派思想的系統解讀,屬于科普讀物和教材。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藥物研發團隊,歡迎轉發,禁止轉載,轉載授權請聯系0791-88161315。 

    版權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技術支持:云端科技

    贛ICP備15005709號-1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贛A202207910060

    友情鏈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科技部網站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 江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贛公網安備 36010902000143號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无码免费看_一区二区三区精品_欧美中文在线_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source id="erdia"><menu id="erdia"></menu></source>

    <video id="erdia"><mark id="erdia"></mark></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