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疼無力還跛行,這個原因你未必知道
發布時間:2021-04-10 09:13:51 | 來源:【藥物研發團隊 2021-4-10】
很多中老年人在行走活動一段距離后,出現腿部或臀部無力、酸脹甚至疼痛,但是休息一會兒就好了。然而,繼續行走活動一段時間后還會再次出現上述情況。許多人認為這是“人老先老腿”的正?,F象,不當回事。孰不知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所致。
很多人可能以為動脈粥樣硬化只會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卻不知道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會累及全身動脈的疾病,它不僅累及心腦血管,而且還常常累及下肢動脈。
下肢動脈是給下肢輸送血液和氧的“管道”,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生,會導致動脈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被輸送到下肢的血液和氧就會減少,繼而下肢肢體就會出現缺血缺氧的癥狀,這種情況被稱之為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是慢性下肢缺血最常見的原因。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危險因素。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二者合并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癥,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發生風險。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一般見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危險因素。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癥狀的有無和嚴重程度,受病變進展的速度、側支循環的多寡、個體的耐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癥狀一般由輕至重逐漸發展,但在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基礎上繼發急性血栓形成時,可導致癥狀突然加重。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早期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如畏寒、發涼等。之后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癥狀,這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特征性癥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后,出現患肢疲勞、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時間;休息后癥狀可完全緩解,再次行走后癥狀復現,每次行走的距離、休息的時間一般較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與血管病變的位置存在相關性。病變進一步發展,則出現靜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時就存在肢端疼痛,平臥及夜間休息時容易發生。最終肢體可出現潰瘍、壞疽,多由輕微的肢端損傷誘發。
很多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患者在初期并沒有什么不舒服,但是隨著動脈狹窄的加重,下肢遠端肢體的供血不能滿足持續的代謝需求,就會出現“間歇性跛行”的臨床癥狀。
典型的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行走活動一段距離后就開始出現下肢無力、抽筋、勞累性疼痛,導致患者停止行走,站著休息幾分鐘就可以緩解,再接著繼續行走一段距離后會再次出現下肢無力、抽筋、勞累性疼痛等不適。不典型的癥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后出現下肢酸脹、乏力、發涼等情況。
間歇性跛行可發生在單側下肢肢體,也可以發生在雙側下肢肢體,常發生的部位為臀部、髖部、大腿、小腿或足部。根據堵塞動脈的位置不同,具體癥狀會有所不同。
主髂動脈病變的患者可能會有臀部或髖部的跛行,有些患者會合并有大腿跛行,行走活動后會出現臀部或大腿的酸脹、無力。這類患者查體時雙側股動脈搏動會減弱或消失。而在男性患者中,常常會引起勃起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累及股總動脈的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患者可出現大腿、小腿的跛行現象。小腿跛行癥狀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患者最常見的癥狀,運動后小腿酸脹、無力甚至疼痛,休息后緩解。足部的疼痛常見于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原因是小腿部位的腓動脈、脛前動脈或脛后動脈的硬化狹窄閉塞造成的。
臨床上會根據患者的癥狀和查體,再結合肢體動脈壓測量或血管超聲或動脈血管CT等檢查來進行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診斷。
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藥物治療,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為手術及介入治療的輔助。常用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磷酸川芎嗪滴丸、燈盞花素滴丸等;血管擴張及促進側支循環形成的藥物,如西洛他唑、安步樂克及前列腺素類藥物等。
本文綜合整理自南昌弘益藥物研發團隊,歡迎轉發,禁止轉載,轉載授權請聯系0791-88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