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400 - 880 - 3995
前言:一個國家、民族、團體能得以存活及持續發展,文化是其中心構成部分。沒有了文化,便沒有文明、沒有發展、沒有未來……正是基于對文明及進步的追求,我們特設立該文化建設專欄,旨在培養我們所有人的高尚的情操、開闊的胸懷、優良的品格、優雅的氣質及踏實的作風! 我們愿化作一滴小小的露珠,來滋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都努力做一個和善的、感恩的、真誠的有愛之人…..
生活的信仰
信仰是個寬泛而有圣潔的詞,這里面包括有:宗教信仰,事業信仰及生活的信仰。但無論哪種信仰,只要不違背世界物質的客觀規律,不違背人性的自然存在,不走極端的路,都是應當得到贊許并鼓勵的。因為有了信仰,就有了人生的目標和一定的行為約束規范,而這已經相對于過去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愛是生活中一切重要的關鍵價值體系,愛維系了家庭,團體,社會及世界的和平與溫暖。愛是一切信仰的基石,所有的信仰如果失去了愛,那么這樣的信仰就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了。愛是力量的源泉,正是愛的存在和溫暖,讓人變得異常的堅強,甚至有時候會爆發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力量和能量來。
平和也是所有信仰中一個重要的關鍵組成部分,古人亦有:寧靜而致遠的說法。平和能讓我們平心靜氣的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前所未發現的路;平和讓人感覺到愛,感覺到溫暖,感覺到力量和存在,感覺到世界的運作和生命的運行。
游春人在畫中行
李叔同有一首歌名叫《春游》,歌詞的內容是這樣的:
“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
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豐子愷是李叔同的得意門生,所以對歌詞的印象及理解都十分的深刻。他在編輯李叔同《中文名歌五十曲》時將其收入其中,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作過詳細的解說。豐子愷說:“萬花飛舞春人下”,就這一句,末腳一個“下”字很奇怪,除非人用崔眠術騰空行走,花怎會在人下面飛舞呢?但看了上句,就知道原來是源自“游春人在畫中行”。這不是看畫的“平面化”,而是人在其中的“行”。
兒童相見不相識
唐朝詩人賀知章著有《回鄉偶書二首》,其一為: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抗戰勝利后,由于交通困難,我家到1946年夏才從大后方回到江南。當父親第1次還鄉探望故里—浙江石門灣時,那里已成一片廢墟,不可復識。鄉親們看見父親一行人操著道地的石門灣土白邊走邊談時,覺得十分驚奇:這小鎮上怎么來了一群陌生人,說話卻全是本地口音!后來,父親聽見背后有人竊竊私語:“豐子愷!”“豐子愷回來了!”但父親一路走著,卻不見一個認識的人,因為這些人抗戰前都是孩子或少年,現在都已變成了成人。父親若想要認識他們,只有問他的父親叫什么。父親說,“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兩句詩,從前是談談而已,想不到如今自己做了詩中的主角!
這幅畫便是有感于上述情況而作。
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
孩子們即使鬧翻了臉,甚至打起來,但沒多久就會忘記而又和好了。因為他們心地純樸、天真,不像有些大人,勾心斗角,心地狹窄,易記仇,講幫派。你看,畫中的兩家男主人吵架,各自的妻子還在后面幫腔,而自家樓上的兒女卻隔著欄桿互贈送花朵
父親在《華瞻的日記》一文中曾以孩子的口吻說:“像我們這樣的同志……何必分作兩家?即使要分作兩家……盡可你們大人作一塊,我們小孩子作一塊,不更好嗎?”“這個‘家’的分配法,不知是誰定的,真是無理之極了。想來總是大人們弄出來的。
愿天下的大人不要如此執著,向孩子們學習一下,送給鄰居一朵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