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问题的庞大规模
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精神健康问题——这相当于整整8亿患者。1 此外,新冠疫情和保持社交距离所带来的挑战,让更多人出现精神疾病症状,显著增加了精神疾病患者数。2 精神疾病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挑战,也会对其家人、照料者和更广泛的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从经济角度看,精神健康问题与个人和社会的大量直接和间接成本相关,包括提供保健和社会护理以及失业问题。3 例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每年使全球经济损失1万亿美元的生产力。4 此外,精神健康状况不佳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在增加,据估计,2010年因残疾和生产力下降造成的损失为2.5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6万亿美元。5,6
弥合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之间的鸿沟
考虑到精神健康问题对全球的巨大负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将有望看到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然而,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克服现有诊治方法的关键挑战,加快变革步伐,走向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精确和基于生物学的治疗方法。
由于人脑的复杂性,现有的精神健康问题分类缺乏客观的生物标志物,这意味着目前的精神障碍分类和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观察到的患者症状,而非依据患者的神经回路潜在功能障碍。7 医疗健康专业人士的临床工作往往囿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或《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标准分类和诊断标准。通常,使用上述分类方式来诊断病情可能会过度简化人类行为,并可能导致误诊或过度诊疗。此外,即使患者的症状可能来自不同的生物学诱因,但根据现有的分类方法,也可能将行为和症状“看起来”相同的个体归入同一标签或分类。
人们认识到DSM-5和ICD-10有其局限性,但通过对大脑认识的逐步加深,我们正在揭示新的方法来分类和识别一些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精神障碍。
基于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脑科学认知的进步,也帮助我们开始将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相结合。尊龙凯时的目标是挑战传统的分类,并揭示特定的脑回路功能障碍与精神疾病患者所经历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使我们有望摆脱基于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的制约因素,8,9 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确实现诊疗目标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
“精准”一词在精神病学中的含义
在医疗领域,“精准”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例如,精准肿瘤学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的诊疗方案,利用患者疾病的独特生物学特性,为其制定量身定制的靶向治疗方案。
在精神病学中,我们认为“精准”主要是通过“精准”的方式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的确切需求,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精准精神病学是将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在内,包括生理、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和个人偏好。
就其核心而言,精准精神病学是一种专注于研究导致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原因和致病机制的方法。通过对致病机制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能够针对这些机制的疗法,进而提供更具体的症状控制方案,并可能改变疾病过程的轨迹,从而解决以前无法治疗的精神障碍问题。
例如,我们不是要开发一种治疗整个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即基于综合征的治疗),而是希望开发能够改变导致相应症状和行为表现的特定生物过程的解决方案,包括药理学解决方案或其他方面。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精神健康问题是许多不同过程的集合,这些过程在不同时期相互作用,形成个人所经历的独特症状模式。因此,并不是每个患有某种疾病的人都会出现同样的症状,甚至在一个人身上,这一系列的症状也可能每天都在变化。
然而,重要的是,这不仅仅关于解决方案本身,而是事关我们采取何种方法来达成这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种更全面、更整合的方法来治疗精神健康问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方面。10 精准精神病学要求我们跳出当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要求我们跳出固有的用药思维。
实现更全面、更整合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心理社会疗法的金标准。2021年,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提出了一项新建议,将行为疗法作为药物治疗之前的一线治疗。然而,只有十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能够接受定期心里治疗。11,12 此外,精神健康领域历来缺乏其他临床专业领域所具有的诊断和治疗技术。13
因此,尊龙凯时的精神疾病研究方法与众不同,在药物治疗之外进行创新,还为患者提供更广泛的支持。我们通过开发数字疗法来补充药物治疗,将心理社会治疗的益处与移动技术的可及性相结合,以减少精神健康问题带来的个人和社会经济负担,从而展望精神健康护理的未来。14
数字疗法利用移动技术的优势,直接向个人的数字设备提供可及的、经过临床验证的个性化治疗。迄今为止,数字疗法已被证明能有效地减轻包括抑郁症、15 边缘性人格障碍16 和精神分裂症在内的精神健康问题症状。17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是因为将心理社会治疗益处与数字技术可及性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改善功能和认知症状,并提高患者对其病情和治疗的认识。18,19
加强全球合作,促进精准精神病学发展
目前,精准精神病学仍处于起步阶段。何为精准精神病学,以及它将如何彻底改变精神病学这一学科,目前精神卫生界人士对此有很多激动人心的讨论。然而,对于它的含义以及如何系统地对待,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尊龙凯时正在与全球学术界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合作,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旨在满足患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我们正在携手研究与特定症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根源,尽管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构成重大挑战,但仍被忽视且未得到治疗。
我们与伦敦国王学院(King 's College London)合作,以我们基于脑回路的精准精神病学方法为基础,在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方面开展了全面的临床研究项目。通过这一合作,我们的目标是识别更多的患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促进认知障碍治疗的发展。
我们正在与创新药物倡议(IMI)合作开展PRISM项目,旨在确定定量生物学方法,以开发和发现针对多种精神健康问题的特定治疗方法。其他合作伙伴还包括利伯尔大脑发育研究所(Lieber Institute for Brain Development)和斯坦福精准心理健康中心(Stanford’s Center for Precision Mental Health and Wellness).
最终,通过每一次合作,我们希望将合作成果转化为实践,并将精准精神病学引入临床,以减轻精神疾病患者、患者家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Ritchie H & Roser M. Mental Health. 2018. Available at: http://ourworldindata.org/mental-health
2. Xiong J et al. J Affect Disord 2020 ; 277 :55-64
3. http://www.mentalhealth.org.uk/statistics/mental-health-statistics-economic-and-social-costs
4. Chisholm D, et al.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6; 3(5):415-424. Available a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16)30024-4/fulltext
5. Knapp M and Wong G. World Psychiatry 2020; 19:3–14.
6. Editorial.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20; 8:e1352.
7. Nature Neuroscience Editorial. Nat Neurosci 2016; 19:1381–1382.
8. Altimus CM, et al. J Neurosci 2020; 40:101–106.
9. Williams LM. Lancet Psychiatry 2016; 3:472–480.
10. Sarris J, et al. Adv Int Med 2014; 1:9–16.
11. David D et al. Front Psychiatry 2018; 9:2–3.
12. Mind. One in three say mental health deteriorates while waiting for GP appointment 2018. Available at: http://www.mind.org.uk/news-campaigns/news/one-in-three-say-mental-health-deteriorates-while-waiting-for-gp-appointment/
13. Fernandes BS, et al. BMC Med 2017; 15:80–86.
14. Boehringer Ingelheim. Press Release. September 2020. Available at: http://www.boehringer-ingelheim.us/press-release/boehringer-ingelheim-and-click-therapeutics-enter-collaboration-develop
15. Wright JH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19; 80(2):18r12188.
16. Jacob GA et al. JMIR Ment Health 2018; 5(4):e10983.
17. Granholm et al. JMIR Mental Health 2020; 7(12):e24406.
18. Dang A, et al. J Family Med Prim Care 2020; 9:2207–2213.
19. Thase MD,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18; 175:242–250.
请扫码关注我们
尊龙凯时官方
尊龙凯时HR
尊龙凯时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