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安全区域,也称为相对安全区域,主要包括疏散楼梯间及前室、避难层、避难走道、以及符合疏散要求但需要通过其他室内安全区域到达地面设施的上人屋面和平台等。
室内安全区域
1、疏散楼梯间及前室(含合用前室和三合一前室等)
疏散楼梯间及前室,是我们最常见的室内安全区域,火灾条件下,人员通过房间疏散门疏散至疏散走道,再从疏散走道进入疏散楼梯间或前室的安全出口。对于住宅建筑的住户,以及公共建筑中具备独立疏散楼梯的房间,也可以从房间直接疏散至疏散楼梯间或前室。
疏散楼梯间应在首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4层及以下的建筑,可通过扩展的门厅或走道直通室外。4层以上的建筑,可通过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扩大的前室直通室外,这些扩展区域,均可视为室内安全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设置在建筑外墙上的室外疏散楼梯,虽然处于室外区域,但受制于建筑结构及外墙的耐火极限影响,仍属于室内安全区域。
2、避难层、避难间
依前所述,火灾条件下,进入室内安全区域,即可认为到达安全地点,不再考虑室内安全区域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的疏散时间和距离要求,但对于超高层建筑,竖向疏散距离过长,有必要为疏散人员设置缓冲和休整空间,对于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第一个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或避难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3、避难走道
避难走道主要用于解决大型建筑中疏散距离过长,或难以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等问题。避难走道和防烟楼梯间的作用类似,疏散时人员只要进入避难走道或前室,就可视为进入相对安全的区域。
4、符合疏散要求但需要通过其他室内安全区域到达地面设施的上人屋面和平台。
建筑的较高部分可通过较低部分的上人屋面或平台疏散,依据安全疏散路径的确立原则,风险只能逐级递减,当上人屋面或平台需要通过疏散楼梯(包括室外疏散楼梯)等室内安全区域到达室外地面时,上人屋面和平台也只能作为室内安全区域。
注:有关上人屋面和平台的作为室内安全区域的要求,参专题:上人屋面、平台-安全区域和设计地面的定性及要求!
室内安全区域的保障措施
在火灾条件下,进入室内安全区域的安全出口,即可认为到达安全地点,因此,室内安全区域需要采取较严格的保障措施,比如:采用相对独立的防火单元,采用A级(不燃性)装修材料,保证一定的前室使用面积,保证楼梯和走道的净宽度,以及设置更严格的防烟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等等。具体要求,参疏散楼梯间、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等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