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俊,1936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沐阳县,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9年考入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发酵专业;
1963年7月大学毕业,同年8月被分配到轻工部食品发酵研究所(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酿酒工业科学的研究,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
王德俊,1936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沐阳县,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由于生在农村,加上战争的灾难也降临到这个穷乡僻壤,直到1945年他才迈进小学的教堂,而且时学时停,但即使这样,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是学习上的排头兵,尤其是1959年考入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工程学发酵专业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63年7月王德俊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轻工部食品发酵研究所。
刚到发酵所时,王德俊在白酒组工作。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酿酒技术十分的落后,在缺少科研资料和条件困难的情况下,王德俊和同事们凭着一股激情,先后完成了机械化通风制曲的中试和大生产试验及推广工作、合肥酒厂的白酒机械化的试点工作、串香白酒新工艺、调香白酒新工艺、调香白酒用混合香酯的研制与生产试验等科研项目,这些研究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白酒产业的发展。其中“机械化通风制曲”项目还获国家科委科技三等奖。
1969年,受文革的影响,发酵所搬迁到江西,那年月,“臭老九”搞科研可是大逆不道。作为“微生物农药——春雷霉素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王德俊,在正儿八经干“革命”的同时,还悄悄的和同事们开展科学研究,从菌种的分离、筛选、育种开始,到进行土法固体培养工艺试验,每一个过程都浸透着他们辛勤的汗水,该产品经过在海南三亚大田水稻应用试验后表明,对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有一定效果。
1974年2月至1977年7月在上海华光啤酒厂开展了轻工业部下达的“啤酒缩短酒龄”的研究,承担该项目的单位除轻工部食品发酵研究所外,还涉及华光、上海、杭州、哈尔滨、南昌等啤酒厂,由于合同牵扯面广,涉及问题较多,所以科技人员感到棘手,产生畏惧情绪。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王德俊教授,亲自联系、协调,和攻关组成员一起,夜以继丑,经过小试、中试、大生产试验到生产推广应用,将传统工艺的啤酒酒龄从40天缩短至15天以内,并建立了一整套技术资料和分析方法,包括双乙酰、α-氨基氮、溶解氧、高级醇、硫化物等指标的分析方法。为了使该项目在全国啤酒行业推广应用,王德俊不辞辛苦,与张志强教授一起到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沈阳啤酒厂、哈尔滨啤酒厂、青岛啤酒厂等推广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项目也在上海市科学大会上获奖。
我国啤酒发酵生产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均属传统方法,即利用澡堂式的发酵槽,采用下面发酵工艺。国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现了露天锥型发酵大罐,但国内一直还没有采用。其原因:一是国内啤酒市场还不景气,不急于扩大生产能力;二是消息闭塞,资料不全,对锥型罐认识不足;三是传统习惯的影响,总认为锥型罐做不出好酒,存在上中下温度是否均匀等疑点。1978年- 1981年,王德俊参加了在北京啤酒厂进行的轻工部项目“啤酒露天大罐发酵新工艺新设备”和“麦汁回旋沉淀槽”的研究,全面完成了任务,试验啤酒在大连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获得一致好评,通过初评、复评,最终参加了六个啤酒的决赛,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先后获得北京市、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1978年9月他参加了轻工业部组织的考察团,赴南斯拉夫进行啤酒技术考察,重点是啤酒花的种植加工技术,先后参观了酒花种植农场、酒花加工厂,同时还参观了啤酒厂、麦芽厂、设备制造厂、葡萄酒厂等企业。回国后王德俊教授积极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啤酒花的品种引进、酒花加工(单层高效干燥炉、颗粒酒花加工等)、啤酒快速发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德俊是我国啤酒试点工作的参与者,1982年初参加了当时在山东济南白马山啤酒厂进行的“啤酒大罐发酵”推广试点工作,为了解决啤酒行业的重大难题,国家集中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同时同地进行“会诊”,拿出解决方案。试点工作经近半年的努力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材料。同年5月在济南由轻工业部组织召开了技术交流推广会,全国重点啤酒厂、设计科研单位、设备制造单位共250多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交流参观,品酒,大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是成功的,技术可行,可以在啤酒行业全面推广。该项技术改变了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啤酒生产的重大技术革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德俊和同事们一起,为国家捧出了累累成果,使许多同行羡慕不已,所以,技术尖子的桂冠便在人们公认和默认的过程中自然落在了他的头上。对此,王德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除丁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之外,从1984起开始担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发酵研究一部的副主任、主任,带领同事们一起在随后的日月中完成了一个个攻关项目。
他负责承担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高效糖化生产啤酒新工艺的研究”的分课题“麦汁外煮沸技术研究”项目,将麦汁煮沸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50分钟,提高了煮沸强度和麦汁的质量。该项目的研究报告于1988年5月在第20届IOB国际会议上发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随后王德俊又承担了国家“七五”项目“啤酒酵母性能改造及啤酒快速发酵”的攻关专题,经过深入研究,选育出了适合啤酒快速发酵的新酵母,经生产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八五”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重点组织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提高我国啤酒工业整体技术、推动行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6年,王德俊教授承担了“啤酒一条龙”引进消化吸收科研项目“大容积发酵罐凝聚性酵母的选育”和“国内啤酒酵母优良菌种选育”的研究,经过实验室的深入研究和啤酒厂的生产试验,效果显著,选育出的2株发酵速度快、还原双乙酰能力强、双乙酰峰值低、凝聚性适中的优良酵母菌种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1996年开始,王德俊负责承担了“九五”攻关项目“对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优良大麦品种进行酿造性能研究”和轻工部项目“优良啤酒大麦酿造性能研究及基地化应用”的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建立了我国啤酒大麦品种资源库,为初步实现优质啤酒大麦专一化、基地化、区域化打下了基础。通过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我国啤酒大麦的发展方向和当前应该进行的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该项目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啤酒大麦的国产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德俊在百忙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在各种社会学术团体中兼职,为科学春蚕吐丝,先后兼任中国食品协会啤酒专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酿造协会啤酒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认可委技术专家,是啤酒技术中心技术专家组成员,为燕京、雪津、金威、哈啤、石梁等大啤酒集团技术咨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今,王德俊未因退休而停止对啤酒行业的关注,1999年来,他受聘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啤酒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咨询工作,是该专家组的主要成员,为啤酒行业的咨询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
技术服务:13949020132 业务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网会员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备案号:豫ICP备16020934号-2 ICP证:豫B2-20213045
酒志网:汇聚酒厂历史精髓,名酒百科全书,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长廊。实时追踪国内外酒行业最新动态,
提供专业陈年老酒与名酒收藏估价及回收咨询服务,助力SEO优化,引领酒文化探索新风尚。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假酒.过期酒.劣质酒等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