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始于兴趣
从重庆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周智伟入职到历史悠久的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简称“重大设计院”),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谈到为什么会进入建筑这个领域,周智伟说,一方面是源于自己对于绘画的一腔热爱,另一方面是当时家人更倾向于就业情况乐观的理工科专业,所以需要绘画功底的建筑学专业就成为了他高考时的首选。
工作伊始,周智伟接触的项目主要是住宅、学校、办公楼等民用建筑的方案设计,直到2000年,他开始接触到第一个医院项目——泸州医学院外科大楼。该项目正好位于周智伟的家乡,所以周智伟对此项目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泸州医学院的外科大楼对于从没接触过医院设计的周智伟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比起以往的民用建筑,如住宅,办公等,很多都是有标准层可参照的,但外科大楼的建筑不同,可参照的标准层较少,尤其是建筑的一层和二层平面,流线布置的相当复杂,且平面图需要完全展开绘制,没有可以引用的标准图,当面对ICU、手术室等专项设计和复杂的医疗工艺流程时,周智伟充分领略到医院建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并对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更是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2005年,周智伟接触到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医院项目——重庆西南医院门急诊楼,主要负责后期方案深化及施工图。集项目负责人、建筑专业负责人及主要设计人三重身份为一身的周智伟,从方案的扩初设计到施工图,全程主导了项目的沟通和绘制工作。西南医院门急诊楼项目面积约为80000㎡,仅一层平面就在10000㎡以上,而且全部展开绘制,没有可重复利用的部分,图纸量特别大,不仅如此,建筑平面上每个细节还都要细化,这对于当时医疗建筑经验还并不丰富的周智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方案的不断细化,甲方的意图与要求也有所变化,比如在施工期间增加了重达十几吨的MRI设备,对房间的荷载和运输通道的荷载要求都做了调整。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他与甲方多轮沟通磨合,不断地调整细部方案,这些工作都让周智伟对医疗项目的领会更为深刻。“医疗项目需要了解的内容其实特别多,和甲方接触也比其他项目更为频繁,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当时的内心是喜悦和充实的。”周智伟回忆到。
周智伟对医疗建筑产生兴趣,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他从小就在医院的家属区长大,对医院本身就有感情,正是这些亲属,帮他更好地了解了医院建筑的医疗功能及流程,如:内科、外科、ICU、门诊部的运行等。
创新,注重细节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医疗事业的力度加大,医院建筑项目也越发增多,周智伟也做了许多的项目尝试,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门诊及外科楼、山西晋煤集团总医院内科病房楼、重庆两江新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成都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楼、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重庆市铜梁医院建设项目、重庆市龙兴医院工程设计项目、重庆市江北区人民医院两江分院建设项目等。其中,他印象比较深的是2011年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及方案主创设计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规划床位1500张,占地面积92171㎡,总建筑面积208536㎡,服务人口近200万,日门诊量5000人次。医院的建设目标是成为重庆西部新城区域医疗中心。工程建设分为二期进行,一期工程位于用地南部,建筑面积为90588㎡,包括门急诊、手术部、医技用房、病房以及后勤服务等主要医疗功能用房及配套用房;二期工程位于用地北侧,主要为医疗综合楼、科教及医师培训楼、心理咨询中心。由于项目的场地高差变化较大,通常的“平铺直叙”的综合体做法很难实现,为了适应地形的高差变化,周智伟反复探索,最终想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方案:在保证建筑的最佳的进深和面宽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临道路界面并结合地形高差分层设置不同的入口,以满足医院复杂流线的需要。设计将门急诊、医技、住院三大部分通过医疗街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交通流线及功能布置清晰明了、高效便捷。同时,周智伟也很注意细节的把控,根据重庆夏季湿热、风速小的气候特点,设计时十分注重自然通风、采光和散热的需求,结合地形与建筑提供出不同层次、多种形态的庭院空间体系。设计中有不同标高、不同形态的屋顶绿化平台及空中挑台,为候诊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室外等候休息空间,创造出适合当地的舒适、节能的空间。该设计还针对现代医疗技术更新频繁的特点,充分考虑医院未来的发展,为目前尚不普及的新技术预留发展空间,待技术发展成熟后可以直接进行有序更新。
注:内容来自本刊2020年10期
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
点击加关注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杂志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京ICP备14023519号-1 技术支持:九州科创
恭喜您
注册成功
登陆成功
即刻开始浏览
密码重置邮件
已经成功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