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雪峰矗入云,
草原儿女多奇志,
修道炼丹沥肝胆,
应时而出惊世闻。
在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等科学家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第二生产部副主任孙维昌精心组织,亲自参与201车间炸药部件的研制,用四台带有蒸汽夹层的球形底不锈钢药炉,把材料用木棒搅拌熔化后,制成悬浮体进行浇注。1964年3月28日,通过了全尺寸主药球的成型工艺定型。202车间工人师傅一丝不苟,通过远距离电视精心操作,生产出合格的炸药部件。在郭永怀副所长和设计部龙文光副主任指导下,结合理论设计和爆轰试验,开展了原子弹总体结构设计和力学、环境条件适应性试验。他们乘坐解放牌卡车,自带干粮,到四厂区进行力学、环境试验。
当时设计部的办公楼还未交工,他们在未通暖气的单身宿舍内,为地面核试验设计了引爆控制系统,还步行到所属的一厂区103车间,完成了引爆控制系统的试制。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提前完成了原子弹总体结构设计、力学、环境试验和引爆控制系统设计和试制任务。三机部所属的西安和沈阳两家航空发动机厂,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提前完成了原子弹精密金属部件的制造任务。
1963年11月20日,进行了同步聚焦爆轰点火装置的冷试验并取得成功。爆轰波图像表明,中子点火装置产生了理想的中子,随即决定进行缩小比例1:2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爆轰试验取得成功,它标志着向心爆轰波和点火装置均达到技术指标,原子弹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6月6日,在六厂区610工号进行了全尺寸爆轰模拟出中子试验。本次试验除铀235用代用品外,全部为真品,是对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加工制造、测试手段及试验队伍的全面考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它凝聚着核科技人员几年的心血和汗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奠定了基础。中央专委发来贺电,张爱萍同志还在现场赋诗一首,赠朱光亚及九院同志:
贺第一颗原子弹冷试验成功
祁连雪峰矗入云,
草原儿女多奇志,
修道炼丹沥肝胆,
应时而出惊世闻。
经过三个月设备系统调试和人员培训,1964年8月,在221七厂701大厅开始了第一次临界实验,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快中子临界实验。李觉等院领导和各部门的领导亲临现场。随着两个半球(铀235)的接近,中子增殖也随之增加,计数器的计数加快,领导和全体参试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但从装配曲线判断,实验进行得十分顺利。当月下旬完成了数据处理。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产品出厂前的物理参数测定和产品装配过程中的次临界安全检验任务,为研制原子弹取得宝贵的临界次临界数据,保证了核装置装配运输贮存等过程的次临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