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車尾氣超標排放是影響我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大城市,燃油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全市排放總量的40%以上,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而負責燃油車尾氣排放監測的檢測機構就成為污染管控的“最后一道閘門”,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超標尾氣排放車輛在檢測機構的“協助”下,居然還能“帶病”上路。(據11月24日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
負責機動車排放領域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既是政府監管的必要補充,又能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治理成效,是我國生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隨著第三方機動車檢測機構大量涌現,市場泥沙俱下,一些第三方服務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據造假,主動或被動地讓超標尾氣排放車輛蒙混過關,從而導致大量的機動車輛繼續“帶病”行駛。
第三方機動車檢測機構數據造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恣意篡改檢測數據。一些檢測機構通過篡改檢測數據,使排放不達標的車輛通過檢驗。二是使用作弊器。部分檢測機構使用作弊器進行檢測,如OBD作弊裝置,替換車輛的軟件標定識別碼和驗證碼,使車輛輕松通過檢測。三是替車代檢。一些檢測機構使用其他車輛甚至氣體來代替檢測,比如用汽油車代替重型柴油車進行檢驗,使難以過檢的柴油車輕松過關。
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后果非常嚴重。一是觸犯法律。根據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作為中介組織的環評機構、監測機構,在接受委托提供環評文件、監測報告的中介服務時,如果弄虛作假,將受到嚴厲的刑事制裁。二是會擾亂第三方服務市場秩序,損害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的社會公信力。三是會影響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決策。
近期,生態環境部多次公開表示,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沖擊了環境監管部門的底線,對這些行為必須嚴厲打擊,鏟除其滋生的土壤。今年7月30日,市場監管總局部署開展機動車檢驗專項整治行動,聯合公安、生態環境、交通運輸部門加強機動車檢驗機構監管,嚴厲打擊不執行國家標準檢驗、篡改檢驗數據、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緊接著,從9月起,生態環境部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部署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第三方機構專項整治。
不能讓第三方機動車檢測機構成為超標尾氣排放車輛的“排污源”,必須對它們進行“檢測”。首先,要通過強化監管和信息公開,定期抽查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質量,將監測信息進行公示,構建完善的監督和退出機制。其次,對弄虛造假的第三方機構真正揮起依法嚴懲的“大棒”,以儆效尤,才能讓那些打算動歪腦筋的機構和企業打消念頭,守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
此外,司法部門可以定期公布典型案例,通過以案釋法,讓群眾了解虛假監測的危害性,提高法治素養,倒逼監測機構規范行為,遏制數據造假亂象。
當然,作為第三方機動車檢測機構,理應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有效,以提供優質服務為宗旨,成為供需雙方公正公平的裁判員,這樣方能保住聲譽,贏得市場。
本文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