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原是非洲丛林的名字,后来病毒爆发,科学家分析成因时发现这种病毒来源于这片非洲丛林的一群猕恒河猴,于是将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扩散速度快,2015年以来已扩散至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国。
首次被记载的寨卡病毒病例于2007年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出现。2013年10月开始,寨卡病毒传到波利尼西亚,感染上万人,疫情严重。2015年5月,疫情持续发酵,巴西出现大批感染者,成千上万人生命被威胁。截至2016年,45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疫情,包括哥伦比亚、墨西哥、玻利维亚、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巴西、圭亚那等。
至2016年2月底,中国出现三个寨卡病毒感染者,其中一个为38岁的义乌人。患者曾去斐济和萨摩亚旅游,回国后出现无诱因的发热畏寒症状,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多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土著居民身上发现。最早发现该病毒是在乌干达寨卡丛林恒河猴中,随后在坦桑尼亚、密克罗尼亚、波利尼西亚、巴西、中国等居民身上均有发现。感染病毒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
起初,患者症状表现轻微,低热、出疹、头痛、眼红,数天后,关节疼痛、眼眶痛、无力、恶心呕吐、腹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相继出现。但伴发症状较为少见,多数人症状表现温和,持续时间短。严重者需住院接受治疗,与外界隔离。
如果新生儿感染病毒,病情较为严重,头部会畸形。头部畸形由寨卡病毒感染婴儿大脑,导致婴儿脑组织钙化,皮质萎缩,进而引起脑室萎缩。小部分婴儿因中枢神经受累会出现关节挛缩,关节红肿疼痛。病情无法控制时,婴儿会死亡。
另外,妈妈在怀孕期间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到疫情高发的国家旅游,外出穿戴严密遮挡身体各部位的衣服,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低热、出疹、头痛、关节疼痛、结膜炎症状,提高警惕,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及早治愈疾病,确保自己和宝宝安全。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相类似,对婴儿健康危害大,会导致婴儿头部偏小。如果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感染了寨卡病毒,出生后,也有可能患小头症。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寨卡病毒感染是引发病症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遗传变异、环境影响、妈妈孕期错误用药也会引发小头症。妈妈要当心,婴儿头部变小,头顶变尖,头尾会比胸小,外貌也与常人不同。由于头小,前囧闭合早,加之脑组织发育延迟,智力发育缓慢,智商会比常人低,表达能力、行为方式也会受影响。有的婴儿长大后,还可能出现惊厥、痉挛症状,严重时甚至痉挛性瘫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妈妈们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协助宝宝做好治疗,宝宝就不会出现严重病症。
远离寨卡病毒高发区,宝宝接触到传染病毒的伊蚊和病毒的机会就会减少,宝宝患小头症的机率也会大大降低。伊蚊多在非洲、美洲、太平洋地区出现,活动范围小,不易穿过太平洋飞到其他国家。妈妈们不要在疫情高发期带宝宝外出旅游,即使要去旅游也选择一些无疫情的国家。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多出现在蚊虫数量多的热带地区,如位于赤道附近的非洲、美洲地区。如果不幸被咬,感染病毒,患者会出现头痛、出疹、低热、关节疼痛等症,暂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因此,我们更要做好疾病预防措施,避免寨卡病毒感染。那么寨卡病毒如何预防?
1、少穿深色及花色衣服。部分妈妈喜欢购买颜色鲜艳的衣服给宝宝穿,让宝宝看起来更有活力,其实,宝宝穿浅色衣服更有利于防蚊,因为蚊子喜欢叮咬深色物体。
2、涂抹防蚊花露水。花露水能杀菌、止痒、防蚊,宝宝涂抹后,蚊子“乖乖”远离,不再缠着宝宝。
3、勤洗澡勤换衣。部分宝宝非常懒惰,不冲凉就睡觉,妈妈要纠正宝宝的坏习惯。蚊子都爱脏宝宝,被携带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宝宝很容易被感染。另外,宝宝衣服脏了要勤换,因为脏衣服有很多细菌,容易引发皮肤感染,还会吸引蚊虫。
4、少去丛林玩耍。调皮的宝宝都喜欢到户外玩耍,而湖泊、丛林、草地都是TA们的游乐场。这些地方容易滋生蚊虫,一旦被蚊虫“盯上”,宝宝就会到处长疱,感染病毒的机率也随之增高。
5、少去热带地区旅游。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伊蚊多出现在热带地区。由于伊蚊活动范围小,不易从一个地区飞到另一个地区,所以少去伊蚊“出没”的热带地区能减少感染寨卡病毒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