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有消息称,微信正在深圳和广州两地测试小程序快送服务。新项目名称为“门店快送”,入口设在微信发现页面的小程序里面;首批开放类目包括美食、茶饮、生鲜和百货,入驻商家多为连锁品牌和新锐互联网企业,均有线下门店或前置仓。
对此,微信方面回复:微信正在广深地区内测小程序“门店快送”服务,旨在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优质小程序。广深地区的用户可在“发现-小程序”内进行体验。
作为一个用户量超13亿的应用程序,微信的一举一动总能牵动万千用户和商家的心,但这次微信要送的绝不是“外卖”,而是链接外卖服务的“流量”。
微信不送外卖,送流量
针对此事,一位接近腾讯内部的人士称,这并不是腾讯自己去做外卖,而是内测一种接口能力,让已经具备外送服务能力的商家接入,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附近的小程序外送服务。
易观分析资深分析师廖旭华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微信提供的并不是外卖服务本身,即外卖员的到家服务,而是用小程序导航服务,导航到本来就可以送外卖的商家小程序上。小程序导航的本质是一个中心流量池,对具有送外卖能力的商家进行流量分发,从而赚取广告费和服务费。
不少用户的测试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微信小程序上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的商家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商家自主配送,主要是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肯德基等有配送能力的企业,其余均由商家小程序接入的第三方运力,进行履约配送。在测试期间,微信方面暂不向商家收取佣金。
入驻品牌和商家也在持续扩充和完善之中。“未来,我们将开放更多方式帮助优质商家更便捷地接入门店快送。商家可在频道页右上角‘…’ 选择‘提个建议’,提供相应信息,如符合要求会有工作人员通过官方渠道联系。”
“商家还是那批商家,骑手还是那批骑手,具体履约的人并没有变化”,廖旭华说。在他看来,本质上都是流量生意,小程序从机制上是去中心化的,商家冷启动和用户增长非常困难。微信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帮助商家导流,之前有直接投放的广告位,而这个“门店快送”其实是一个中心流量池,导流到本来就有配送能力商家小程序中。对于微信而言,这是一个轻资产的广告和平台业务;对于商家而言,这是一个获得更多用户的机会;对于用户而言,增加了一个购买渠道。
实施上,在本月稍早,腾讯电商业务线下的“腾讯荟聚”小程序也更名为了“品牌发现”,定位为品牌小程序发现与推荐,总共分为“发现”“商品热榜”“奢品”“收藏”“我的”五个菜单,这一更名代表了其向服务化转型的决心,而背后也是一种“中心化”的流量分发逻辑。
这背后也透露出微信小程序在商业化上的加速。据腾讯控股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3.09亿,同比增长3.7%;小程序日活突破6亿大关,同比增长超30%,其日均使用次数实现更快增长,同比增长超50%。
在腾讯此前的第一季度财报中,显示小程序日活用户突破5亿。小程序日活从5亿快速跃升到6亿的背后,主要是因为小程序的便利性在助力实体经济上发挥了作用,很多来自餐饮、食品饮料、服装、商场百货等行业的商家正通过小程序与自身的会员等系统结合,创立更丰富的零售体系。
巨头为何纷纷送“外卖”
疫情期间居民对本地生活、外卖类服务需求的激增,让微信、抖音、快手等巨头们纷纷开始发力该领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到35.3万亿元。
另一方面本地生活领域长期只有美团、饿了么两家巨头,也让商家在平台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商家向新京报贝壳财经反应,为了获得更好的排名和推荐位,他们需要同时接入共享充电宝、叫号系统、收银系统、排队系统等多项服务,甚至不得不更换原有的排队、收银系统。一些中小城市的商家,甚至更愿意选择当地的本地生活平台合作。这也给擅长做流量分发的微信、抖音和快手留出了空间。
2月7日,有消息称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在全国上线。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贝壳财经记者,“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仍在北京、上海、成都试点当中,近期已开放该三城的商家自助入驻。后续将视试点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无具体时间表。
此前,抖音和饿了么,快手和美团也进行过本地生活领域的联姻。
2022年8月19日,饿了么和抖音共同宣布达成合作。饿了么将基于抖音开放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与抖音一起通过丰富的产品场景和技术能力,帮助数百万商家为6亿抖音日活用户,提供从内容种草、在线点单到即时配送的本地生活服务。
2021年12月27日,美团曾与快手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通过美团小程序,快手将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代金券、预订等商品展示、线上交易和售后服务等能力。这意味着,快手的用户能够“一边刷视频一边点外卖”,通过快手App内的美团小程序,直接触达美团本地生活服务。
在廖旭华看来,不管是本地生活还是外卖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变化,除去地推、履约等烦琐且重复的工作外,这并不是门槛特别高的生意,理论上具有流量分发能力的平台都可以做。前期对中小商家来说,可能会有流量红利,但是长远来看,巨头们一定会成为下一个美团、饿了么,中小商家则只能是“租客”。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编辑 徐超
校对 陈荻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