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面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8年12月26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2019年9月,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在轨39颗卫星中包括21颗北斗三号卫星:有18颗运行于中圆轨道、1颗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2颗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是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扶持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发展历程
研发历程
1970年代,开始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和方案,但之后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被取消。
1983年,航天陈芳允提出使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性的导航功能,1989年,使用通信卫星进行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即基于此方案。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在各大系统和众多参研参试单位共同努力下,全面突破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完成地面验证,卫星状态基本固化。特别是2015至2016年成功发射5颗新一代导航卫星,完成了在轨验证。
2018年前后,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