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报道中的大众情怀

更多
2007-12-27 14:58:00 来源: 神州加盟网 有1462人参与
  • 经营范围:大众甲基燃气,大众燃气,大众甲基燃气
  • 门店数量:10家
  • 单店投资额:1~5
企业已备案
企业已认证
成交领红包

房地产报道中的大众情怀

  有种观点说,如果说几头“奶牛”供养了新闻媒体,那么,房地产广告正日益成为很大的那头“奶牛”。于是,不可避免的是,房产商会向新闻舆论阵地施加较强的影响力。作为一名从业近8年的房地产记者,我在自己的报道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与百姓共呼吸、同命运,房地产报道才有生命力。而这也是钱江晚报“赋于经济报道人文关怀、大众情怀”办报理念的体现。

  媒体立场:记者要做船头的眺望者

  房地产报道对于市场的引导作用可能强于其他报道领域。如房价走势,如果记者误导,公众盲目跟风,可能就会助涨房价。这时就需要记者有较强的市场分辨力,不随波逐流,在市场过热时发出警示。

  在房地产报道中,媒体立场是决定报道态度的关键。你到底是偏重报道行业动态,还是偏重报道百姓声音?钱江晚报房地产报道的选题原则是多从百姓角度出发反映百姓住房中的困难问题,不回避媒体的舆论监督责任,树立媒体的公信力。

  房价过高和群众住房困难买不起住房的矛盾,一直是房地产报道领域为关注的问题。2005年前,杭州房价每年以超出10%的增幅迅猛上升,《钱江晚报》以此为焦点,推出了《高生活成本将削弱城市竞争力》、《开发商惜售带来了什么》等警示性的报道,对房价飞速上涨阶段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曝了光”;2005年后,“国八条”、“国六条”等房产新政相继出台,杭州飞速上涨的房价踩了刹车,开发商面对90平方米套型面积占70%以上比例的规定无所适从,牢骚颇多。《钱江晚报》又适时推出《90平方米,到底够不够住》、《90平方米房源调查》、《90平方米经典户型展示》等解读政策、促进政策落实的大型系列报道。

  报道选题:民生报道才是报道重点

  一个楼盘从立项规划设计开始,到项目开工,到销售,到交付,至少要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房地产报道本身就是和一个个楼盘打交道,免不了有些行业动态,但老百姓在关注这些消息的同时,更需要一些调查类报道,如媒体对于这个市场走向的看法,对于眼下市场一些不正常现象的披露。后者才是房地产报道的重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楼价飙升的这几年里,见诸报端的总是某某楼盘开盘当日销售多少、排长队抢购等。有关建筑的品质、楼盘的设计质量、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使用等涉及内在品质的问题,被一片热闹的表面景象所淹没。有些天天跑在楼市一线的记者对开发商和楼盘说起来如数家珍,但只要你深入问一下这楼盘有什么缺点的时候,他便会无言以对,因为他了解到的可能就是开发商告诉他的那么多。显然,这不是一个专业、理性的房产记者。

  2004年5月,钱江晚报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经济适用房,多少的爱与痛》。其实,越是在房价飞速上涨的时代,人们对经济适用房这一特殊扶持性房源的渴求就越显强烈。2004年依然闹猛、依然热情高涨的省第十一届房地产博览会后,在一套房动辄上百万元的楼市中,中低价房实在太难找的现象又一次凸显出来。而自2001年以来,杭州公开推出了近9000套经济适用房,领取了经济适用房准购证的人达6万之多,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可见一斑。这组主题报道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经济适用房的严重短缺,经济适用房销售当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中低实现目标对经济适用房的渴望心态等现象,因为其贴近性和切中时弊赢得读者的好评。

  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一时间,90平方米成为楼市的关键词。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从6月1日开始,新审批开工的商品房中,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必须占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对此规定,不少开发商颇有微词。由于地方尚未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大多数媒体对此都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只是照登新华社消息。虽说90平方米的细则没有出台,这一政策如何演绎还是未知数。但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老百姓对这一政策的巨大的拥护热情。可是,90平方米房源真正出笼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消化,90平方米的户型设计就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钱报在杭州媒体中优先推出《90平方米,到底够不够住》的大型调查,围绕“90平方米到底够不够住?现阶段理性的消费观应该是怎样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90平方米?市场离我们的需要有多远?”等问题采访了开发商、购房者、建筑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百姓故事:为大众情怀描色添彩

  房地产报道不仅仅是“观点+数据+分析”的组合体,购房者喜闻乐见的是对其生活的原生态的描述,而这就是楼市中的百姓故事。这些故事让专业理性的房地产报道有了“血肉之躯”。在人物化的叙述方式中,房地产报道找到了和大众心心相吸的另一个结合点。

  钱江晚报在2004年推出了“一百位购房者的购房故事”,2007年又推出了“楼市刺客行动系列报道”。这两个专栏都是以百姓故事为主体的。前者是楼市中各色人等的故事。他们中有炒房者、单身、房子被套牢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楼市主体,让阅读者有感同身受之感。后者是用一些购房者的亲身经历为楼市“挑刺”,有房产交易中的猫腻,有房产设计中的缺陷,不一而足。

  2006年9月,在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大型主题调查《住在杭州,你的幸福感有多高》。本报和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展开了调查,在不同房龄、档次的30个小区发放问卷1050份;对30多位不同年龄、实现目标的住户进行了专访,采集了各种精彩故事。这些故事的汇集可谓是现代人居住幸福观的形象展示。

  贴近大众,应避免走入误区

  由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新闻报道的导向关系着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媒体将大众情怀理解为一味为购房者说话,盲目做舆论监督报道,甚至走入了误区,这也是应该避免的。

  1、“泡沫”警报不能随便拉。近些年,国内房价猛涨,不少专业人士一提起房地产就连带着“泡沫”两字。一些境外媒体也指责内地房地产有“泡沫”,还将其和日本、泰国,以及香港地区当时的情况相比较。其实,内地现在的情况和当时日本、泰国,以及香港地区的经济背景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况且,建设部早已在内地各大城市建立了房地产业预警机制,定期对一些数据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提出措施。如果某家名气媒体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就指出市场有泡沫,就会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房地产形势的判断、对市场的预测、对房价的估计,这是老百姓看待房地产报道的永恒主题。钱江晚报的房地产报道尽量不对市场作出预测,即使作预测性报道,也只是提供看法,不作主观评论。更何况,2005年宏观调控前,泡沫声铺天盖地,而调控后,房价也没有根本下降,泡沫的说法也不成立。

  2、注意数据的名气性。房地产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其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建设、销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影响重大,稍有不慎,会误导人心,扰乱市场秩序。因此,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判别力,始终把好房地产报道的“方向盘”。以房价为例,房价的涨跌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但无论报道房价涨还是跌,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房价的涨跌一般政府部门都会定期公布,媒体自行采集数据也缺乏名气性。

  3、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报道来说,就看记者如何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何使报道的积极意义很大化,这是一门运用辩证法的艺术,掌握得好,能使报道更趋理性,发挥更大的作用。钱江晚报房地产报道一直主张记者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一些楼盘的销售问题。今年5月份,楼市成交量突然放大,创下20个月以来的楼市新高。销售形势真的转好了吗?楼市重新回暖?在别的媒体一片赞歌之际,钱江晚报的一篇报道《火热楼市下多点从容心态》让大家保持着一份冷静的思考。

更多
标签:房地产代理公司
客来安
  • 1471 关注
  • 14274 咨询

注册会员-关注品牌-线下推荐-深层交流-确定成交 找项目就是这么高效

注  册
猜你喜欢
  
微信客服
微信扫一扫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