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消亡:出版商或成下个被消灭者
在与亚马逊联手消灭实体书店之后,出版商们恍然发现,接下去将要被消灭的,就是自己了。在网络书店蒸蒸日上的日子里,出版商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尽管纸价在快速上涨。两年前企鹅老板接受采访时,信心满满的认为网络和电子化虽已打垮了报纸,但不会对图书出版业带来伤害,相反只会让书籍变得更易获得从而推动阅读市场扩大。
这一乐观是有理由的,不过理由仅仅来自需求面,对于读者来说,买书的总成本确实大幅下降了;30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还记得,十几年前没有网络书店时,要买一本已知书名的书是很不容易的,除非是正在热销中的新书;逛一次书店要跑很远,当时,搜寻的代价实际上构成了阅读的主要障碍,比书价本身更重要。
所以那时候,按自己的计划书单读书的人,所能依靠的主要是大型图书馆而不是书店,而光顾书店的则是那些乐意接受图书渠道“推送”的读者,而不是宁愿自己“拉取”的读者;这样,图书业实际上把阅读热情很高的那些人屏蔽在外了,毕竟图书馆阅读带不来多少销售量;现在网络书店把这部分阅读需求充分释放了出来,因为上图书馆找书看书的门槛和成本都不低,远不如在家阅读方便;然后,电子化再次大幅拉低了图书价格并改善了阅读便利性,这两大因素造就了过去十几年阅读量的高速增长。
然而,上述改变同时也为出版业埋下了祸根;推和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流通模式,在实体书店的书架前面,读者处于被推的地位,而在网络书店,他们是拉取者,凡是由推送模式主导的流通系统,渠道便成为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商品只有先挤进这条通道才能到达消费者,而商品在通道中所处的位置将极大的影响其终销量,而对于传统出版商来说,与流通渠道之间的稳固关系是它的一项核心资源,是个体作家所不具备的,而现在,将流通模式从推变成拉,并消灭了实体书店之后,这项资源也就消失了。
随之而消失的,是作家传统出版商而不是自出版方式出书的主要理由,因为在拉取模式下,作家与读者之间桥梁,不再是流通渠道,而是知识声誉、流派渊源、口碑、书评等等与作家和作品本身有关的东西;至于寻求传统出版的其它理由,如编辑印刷流程的复杂度和分工合作需要、固定投入门槛,也早已随内容电子化、印刷自动化和桌面编辑软件的普及而一一瓦解了;这样,在享受过需求端扩张所带来的短暂繁荣之后,传统出版业终将因供给端的离弃而溃败。
假如出版业还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在新的生态条件下重建其商业模式;我们知道,企业存在的理由是,过于复杂精细的分工合作所导致的高昂交易费用,使得将部分分工合作链纳入企业计划体系内具率优势,所以,出版业的出路也在于如何将此前已被大幅缩短的分工链重新拉长,而希望在于,此前被精简掉的,主要是图书的后期制作和流通环节,而作为图书核心部分的内容,却多半还都是由作家独自努力的结果。
即便是由许多作家合著的大型作品,也往往只是基于线性任务分割的简单合作,而不是像电影拍摄那种工种庞杂、需要细致规划和精心管理的非线性合作,而只有足够复杂因而需要大额资本投入和团队管理的非线性合作,才能支撑大型企业,否则只能容纳个体户,在这一点上,电影业倒是值得参考的对象,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尽管对电影业的发行和播放环节带来了冲击,但核心制造环节却始终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