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愿意,想着做本行,餐饮创立正经之道
据了解,有一家连锁火锅店,靠着出众而新颖的服务,生意蒸蒸日上。近《企业家》杂志采访了店老板。报道中一段有意思的话,关心科技创立的人可以读读——
“‘创立在我们店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立就不断涌出来了。没想到这就是创立。’老板说,后来公司大了,他试图把创立用制度进行考核时,真正的创立反而少了。‘创立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考核创立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立的能力和欲望,这是不信任的表现’。”
“什么是创立?一个个鸡毛蒜皮的创立,就是员工每天做的一件件小事。独立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可是一万个脑袋天天想着做这些事,同行就很难和我们竞争。”
引文至此。大概科研圈的人会对所述“创造环境”和“制度考核”作用之不同,心有戚戚焉?而汪老板所说的“考核创立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立的能力和欲望,这是不信任的表现”,对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岂不是绝妙的描述?
说句公道话,管理者的不信任也有苦衷——“公司一大”,不自律的员工必然增多,用细致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也可以理解。火锅餐饮加盟店要提高/增加效率,迟早得引入更多条条框框。但汪老板高明之处在于,他在管理实验中得了教训,明白“创立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他明白,考核不能用在激励创立上。提供“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让“一万个脑袋天天想着做”本行,才是正经的创立之道。
火锅店的年轻人能在工作中创立,科学家干起活儿来难道不行?问题在于,这厢的一万个脑袋里,有多少个是“天天想着做”自己的本行,而不必操劳在写申请、跑经费、混级别上呢?
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体制下,科研管理存在一种幻想,认为文件一出,经费一拨,创立事业就如有神助了。但科研的规律不同于修铁路或盖高楼。后者的发展经验套用在前者,能提高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吗?依靠一套基于不信任的考核办法,把科学家拴在碾子上,按时抽几鞭子,是一日千里呢,还是原地转圈呢?事实已经很清楚。
创立不是交差了事,也无章可循。试想,汪老板在火锅店说一不二,随意配置资源。权力大如他者,尚且无法“想创就创”。科学的新,哪个执鞭者能“想创就创”?